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苏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苏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4-17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尧(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市文联主席)

  苏州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往返而呈现新的气象。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关于苏州的种种赞誉:“世界九大新兴高科技城市之一”“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中国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等等。这些堪称奇迹的成就都发生在苏州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以它为中心的城乡地带。当代苏州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一发展给苏州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发展是整体的,不是局部的,如果没有文化的守护和发展,苏州是残缺的苏州。2500余年的历史仍然绵延不断,但现代化的景观同样灿烂辉煌。于是,一个经典性的表述生成为:苏州是传统与现代的“双面绣”。当这样的比喻生成时,“文化苏州”便跃然于一城两翼之上。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苏州”

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的苏州工匠园帮助苏州工匠对接文化消费市场。资料图片 

  在几千年的累积、发展、回退、修复中,物质的、制度的和心理的各个层面的文化逐渐凝固成文化苏州。苏州是一个传说,近乎“天堂”般的传说。她的显著的文化符号是:水城,粉墙黛瓦,园林,昆曲,评弹,丝绸,刺绣,书画,美食,文人……美轮美奂,浑然天成。和许多城市及城市文化不同,苏州将审美艺术与世俗生活融合在一起,她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她在此岸,又在彼岸;她是一部部人文历史,又是一段段日常生活。在城中年复一年生活的主人,或从城外纷至沓来的客人,无论你知晓多少苏州,苏州依然是想象的苏州、传说的苏州。当一座城市成为一个传说时,这座城市的文化便达到了最高境界。而想象苏州,则是进入苏州的一种方式,不同的想象构成了不同的苏州。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文学艺术既是文化苏州的主体部分之一,又是想象苏州的方式。如果没有文学艺术,何来“文化苏州”?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如何想象苏州?古代有韦应物,当代有陆文夫,他们分别称为韦苏州和陆苏州。

  许多年前,我负笈南下进入苏州城时,我瞬间的感觉和后来很长时间的认识是,这座传说中的古城,就像几个拼贴在一起的小镇。但在逐渐融入这座城市后,我才体会到它的博大精深。所谓博大,不仅指它时间上的连续性在国内罕见,而且它在有限的空间中腾挪出无限的天空,在狭小中获得了辽阔。所谓精深,既是底蕴深厚的文化、精雕细琢的艺术,也是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中包含了人性的特点、世俗的炊烟、语言的修辞、小桥的堆砌、墙瓦的颜色、衣服的边款、头巾的颜色、面汤的红白、菜场的叫卖、戏台的唱腔、书店的新旧和文人的秉性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大概才是根深蒂固的文化。苏州的文化气息不仅在文化遗存中,也弥漫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在书本中读到苏州,也可以在小巷深处和苏州相遇。苏州是一种文化气息,她在眼前,又在远方。在这个意义上,苏州文化便是苏州人的精神。

  如果苏州只是传说,只是古老的传说,那么苏州也只能是曾经的历史而不是延续在当下的历史。无论如何,苏州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当年干将路重建时,我是那些丧魂落魄或者心中不舍的人群中的一员。我多次踯躅在学校附近的废墟之间,寻找曾经的足迹。夕阳的余晖覆盖着瓦砾,下面是我们熟悉的青苔石板。我知道,这是一个外乡人的“文化乡愁”。但当乡愁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情绪时,我便意识到,从来没有变动不居的文化。如是,有了“新苏州”有了“洋苏州”。在后来更大的发展中,古城苏州有了东西两翼,这不只是城市空间的拓展,经济领域的开辟,同样是苏州文化结构的改变。如果看不到后者,我们就错读了近四十年苏州的发展。我们现在提到的两翼即园区和新区,不是不同区域的相加,而是文化的融合。在人文传统之外,在迂回曲折的小巷之外,有科技之城,有高楼大厦,轻轨、高铁重新布局了苏州的地图。这厢是美妙的昆曲评弹,那边是动人的芭蕾交响乐。所谓“世界性”的因素在苏州不断增加而成新气象。异质文化的融入,成为文化苏州的又一特征,这是苏州以吴文化为根基生长出的新的气象。费孝通先生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或许是“文化苏州”的愿景。在一城两翼之外,昆山、张家港、吴中、吴江、太仓、常熟和相城,都以各自的方式诠释“文化苏州”,并创造出新的含义。

  当我如此描述历史进程时,我再次意识到不变的苏州和变化的苏州。在确认苏州既现代又传统时,我们欣慰的是:历史文脉仍然绵延不断,“新苏州”中活着一个强大的“旧苏州”;正是由于“旧苏州”的存在,才抑制住了现代化进程给人与城市带来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新苏州”激活了“旧苏州”,如果没有“新苏州”,“旧苏州”失去了再生的可能,也失去了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我们在新旧融合之间,看到了文化的力量,看到了精神的力量。在“文化苏州”的新篇章中,我们读到了苏州人的理想、抱负、情怀、才华、秉性和他们的创造新劳动——在文化积淀中生长出文化自觉,在文化传承和创造中树立文化自信,这是当代苏州人仍然要继续走下去的道路。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7日 1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