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长春记忆与文化根脉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长春记忆与文化根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5-25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书话】

  作者:孙振波(长春出版社社科编辑室副主任)

  挖掘和整理一座城市的历史,再现一座城市的历史之魂、文化之源、精神之本,对于继承和发扬这座城市的优秀文化,传承文脉,促进这座城市和谐、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长春记忆’历史文化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的编写是对长春市的城市历史文化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与挖掘。

长春记忆与文化根脉

“‘长春记忆’历史文化丛书”(第一辑) 长春出版社

  一

  自1800年清政府建立长春厅以来,长春市这座年轻而美丽的城市几经变迁,至今已走过了200多年的历程。20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长春这座不平凡的城市却承载了太多的沧桑与荣光,长春有着理性的建设史、沉痛的屈辱史、抵御外敌的斗争史,以及当代辉煌的发展史,虽然她的历史并不悠久,但曲折、丰富、博大,满载了各个时代的荣辱、家国情怀与个体记忆。

  纵观长春市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1800年清政府借地设治,设置长春厅(1825年长春厅衙署重新立城移建至宽城子);1889年长春厅改升长春府;1913年长春府改为长春县;1932年3月沦为伪满国都,改名“新京市”;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被确定为特别市;1953年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划归吉林省,随后省会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成为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春在共和国历史上创造了多项“第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在汽车制造、电影、光电、生化等多个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长春更是日新月异,在经济、文化、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有着“森林城”“汽车城”“电影城”“雕塑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美誉。如今,长春市已成为国内以至东北亚一座有广泛影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

  多年来,学者们对长春市历史和文化的挖掘整理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仔细梳理过后,我们发现,站在整体和全局的角度上,我们始终没有一套更加全面、完整、系统、权威可传世的全局性的城市文丛。为此我们策划这套“‘长春记忆’历史文化丛书”就是要填补这一空白,从全局和系统性角度,把一个城市200余年来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教育、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全景式、多层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充分发掘历史史料,找寻与长春发生关联的人与事,将人文情怀贯穿“丛书”始终。在这套系列丛书中你可以读到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历史、曾经的老街、老字号、历史名人、老建筑、曾经的屈辱与当下的辉煌……

  “丛书”第一辑由长春出版社出版。主要包括:《长春厅志》《长春县志》《长春史话》(全二册)《长春旧影》(全二册)《长春老字号故事》《长春印记》《长春老街旧事》《长春名人志》等8部。这8部图书稽古探微,从长春的历史、建筑、老街、老字号、名人、印记等角度,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长春特有的历史与人文,既是对先辈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梳理与整合,又是对新史料的一次发掘与探索。丛书的编辑注重博采众长,汲取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聘请吉林省内外知名长春地方史、党史、方志、档案、民间收藏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和顾问团,确保了其史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三

  本套“丛书”中有一部书别出心裁,以图章的形式反映史料,它就是《长春印记》。印信一向被称为印把子,能最直观地反映政治制度和时空变迁。印信的痕迹,几乎就是政府全部活动的轨迹。把这一独特的“方寸史料”挖掘出来,一定会揭开许多不为人知甚至被忽略的历史的另一面。此书编辑历时三年时间,精心挑选长春市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印记200余件,虽然总量不算多,但足以让更多鲜为人知的公私印信映入公众眼帘,使长春秘不示人的官衙印信以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1800年,长春设治。流传上千年的印信制度开始在这块塞外夹荒上留下痕迹。嘉庆五年(1800)的《清实录》这样记述:“铸给吉林新设郭尔罗斯理事通判印,从将军秀林请也。”至此,长春第一块官印诞生。到朝廷实授时正式印文则是满汉一体的“吉林长春厅理事通判之关防”。从此,吉林将军治下的长春厅有了自己的公文案牍,也有了镌刻“长春”字样的印信图记。

  《大清会典》记载,清代的印信样式“有五,一曰宝,二曰印,三曰关防,四曰图记,五曰条记”。长春地方除了没有皇家专用的“宝玺”,其他印式一应俱全,都存在档案库中,抑或制度留存抑或文化传承,都不失为史料家族的独特一极。

  长春市档案馆馆藏的大量历史档案中,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官私机构的印模。这些印模,生动地反映出当时长春社会的政权、军警、司法、实业、税捐、教育、卫生、市政等机构的设置及其沿革情况。同时因文书往来,也使得上下级间及外埠衙署间的大量公文印章得以留存。这对我们编辑此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对研究考证清末至长春解放初期的社会基本状况,提供了独特的史料。

  四

  “丛书”堪称了解长春这座城市的“百科全书”。在记录长春历史沿革,发掘城市文化资源,系统梳理文化发展脉络,展示城市文化遗存,弘扬城市文化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与情怀,展现长春这座城市多姿多彩的历史人文风情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丛书”促进了长春城市内涵的发掘与保护,更好地挖掘长春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记录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宣传和展示其独特的空间格局与丰富的文化遗产。增进长春市民对家乡的认知与热爱,帮助市民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长春的历史,继而去热爱这座城市,关心这座城市,激发更多人建设这座城市,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

  古语有“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也就是说地方史志可以为地方治理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当今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挖掘和整理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将我们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我们的文化发展优势,延续文脉,彰显文明,对提炼升华我们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优秀文化,促进这座城市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文化支撑。同时,出版这套“丛书”也给了我们一次溯源长春历史的机会,让我们能够于纷繁中静静梳理出长春的文化根脉,并将其孕育与滋养出的带有勃勃生机的“枝叶”呈现给世人,就像这座城市的名字一样,可以永葆“长春”。这是我们留给当下人的“长春记忆”,更是传给后来人的“长春记忆”。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5日 09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