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为海洋生物多样性撑一把保护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为海洋生物多样性撑一把保护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6-06 10: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环保笔谈】

  浩瀚海洋,是生命的原乡。我国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海洋物种数居全球前三位。我国具有丰富的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在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的海洋生境中,有数百上千种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海草、红树植物、珊瑚等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目前,我国已批准建立国家级海洋公园超过40个,建立各级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270余处,总面积约12.4万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重从2012年的1.12%提升到4.1%。海洋保护区数量和面积不断扩大,保护对象类型日益丰富,使得中华白海豚、文昌鱼、中国鲎等海洋生物物种,贝壳堤、陆连沙堤、牡蛎礁、海蚀地貌等海洋自然景观和遗迹,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湿地等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然而,201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一份《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过去40多年,全球海洋物种的种群数量减少过半。与捕捞活动关系密切的海洋物种受影响最为严重,金枪鱼、鲭鱼等数量下降了74%。随着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种质退化。

  由于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原因,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珊瑚礁面积减少约80%,处于非健康状态的占50%。据不完全统计,青岛胶州湾潮间带底栖生物由20世纪60年代的120种减少至目前的20种左右。在中国近海生物区系,黄海中央的冷水底栖生物群落最为独特,但近50年来其生物群落组成和分布已发生显著变化,处于衰退中。更有调查显示,在黄海,捕捞鱼种的平均体长由20世纪70年代的20厘米以上减少至目前的10厘米左右。

  种种变化提醒我们:海洋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峻威胁,而这些对人类而言绝非无关痛痒。海洋生物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维持者,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食物和能量,蕴含丰富的药用资源和基因资源,一旦一个物种灭绝,人类将无法利用其生物多样性,最终威胁的将是人类自身的生存。

  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多年来,我国制定了众多有关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工作不断加强。但也有业内专家指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仍须健全和完善,海洋执法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唯有施行更加严格的制度、更加严密的法治,方能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伞撑得更牢。

  首先,应当进一步加大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工作力度,提高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包括强化陆海统筹,全面整治入海污染源,加强入海排污口监管;强化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海水养殖污染治理和船舶港口及岸滩污染整治;强化海洋工程污染防治和海洋倾废管理。

  其次,要坚持保护优先,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依法拆除清理占用红线区的违规工程、设施和项目。实施最严格围填海管控措施和严格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海岸带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增强风险意识,严密防控海洋生态灾害和突发事故。建设法治海洋,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再次,应当进一步加强渔业执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推进海洋环境保护督察,建立陆海一体化联动督察机制。发展绿色环保的海洋工程技术,推动海洋科技在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领域的支撑作用,平衡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此外,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也十分重要。应建立近岸带和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信息的公开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共同打造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为保护好海洋这个生机盎然的蓝色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06日 16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