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充分发挥非遗“民心相通”的能量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充分发挥非遗“民心相通”的能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6-09 05:2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

  非遗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其他遗产不同的是,非遗是由人们实践着的活的文化,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有非遗。所以非遗工作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

充分发挥非遗“民心相通”的能量

朝戈金

  今天我们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文明互鉴,非遗工作在这里面大有用武之地。因为非遗主要是民间的文化,它最接地气,最讲实用,最具有生命力和传播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跨国联合申报的非遗项目,比如诺鲁孜节、烤馕制作技艺,都是多个国家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报书的,因为这些非遗项目是被不同国度的民众所长期共同享有和实践的。所以说,非遗的交流最能体现“民心相通”的意思。

  今天,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就不能不强调非遗。非遗的不胫而走的能力,有时候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我国的“格萨尔王传”,早就跨出国门,在不丹、锡金、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俄罗斯等国流传。没有政府安排,没有刻意推广,传播力却是惊人的,效果也是持久的。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宗旨,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非遗工作。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就文化战线而言,就应当体现为做好民众文化的传承工作、发展工作和创新工作。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的非遗工作成绩巨大,各级文化行政部门顺应民意,激发民众的聪明才智,尊重民众作为文化持有人的权益,鼓励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得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有些工作思路和模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赏。

  中国的非遗工作成绩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指导思想明确,管理体制高效,社会各界支持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作为学界的一分子,我还想强调一点,那就是政府、民众和学界的密切合作,给非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拥有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加上脚踏实地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学者做好非遗工作的基本要求。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09日 07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