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把“真理的味道”讲出来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把“真理的味道”讲出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6-18 05: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浦虹(曲靖师范学院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时,深情又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真理的味道”讲出来,让学生在深学细悟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从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讲出“真理的味道”,必须吃透基本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如果不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大武器,没有对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和科学方法论的掌握,高校思政课老师不可能有新思维,也不可能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比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要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讲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系,讲清楚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和新时代的基本方略;要坚持生产力观点,比如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要讲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活力;要坚持群众观点,比如讲党的群众路线,要讲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发展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等。吃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才能把高校思政课堂作为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阵地。

  讲出“真理的味道”,必须掌握科学方法

  新时代上好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的理念。这是科学世界观的内在本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价值性蕴于科学性之中,不以科学性为前提,价值性就是空洞说教。这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决定的。新时代大学生视野宽、知识广,批判性思维强,不能简单灌输单向说教,要把道理说清楚、讲透彻,没有说服力的思政课是无法发挥正能量的。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规律决定的。新时代高校的使命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使命任务决定了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上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用政治引领学术和用学术讲好政治的有机统一,用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引领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教育学生,在理性分析中解疑释惑,让学生在理论逻辑的展开中实现价值的塑造;要找出学术接口,完成学术转换,构建一个从政治到学术的逻辑体系和学理框架的过程,建立自己的学术风格,展开有温度、有情怀的学术表达,让学生在感悟老师的人格魅力、授课魅力中不断靠近真理、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从而感悟真理的力量。

  讲出“真理的味道”,必须注重多维互动

  马克思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真理虽然是一元的,但讲真理的方式必须是多维的。作为人格心灵唤醒、价值品格塑造、理性思维培养的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互动。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要坚决克服过去单靠教师知识灌输的做法,强化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在互动中让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和控制者向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转变,让学生不再做单纯的倾听者、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实践的、理论的主动参与者、主动学习者和知识建构者,在互动中让思政课所要传达的价值、观点在学生心灵中生根结果。

  要坚持以学为主的教学互动。要真正把课堂变成一个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以学为中心的共同体中,教师是和学生一起探索答案的共同学习者。只有突出以学论教,切实改变一本书的课堂,改变重教轻学的课堂,才能充分调动起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要坚持以情动人的情理互动。要带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情怀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讲思政课,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让思政课的标准教材真正变成充满真情、激情、热情的有生命力的“活知识”。

  要坚持以互学为由的生生互动。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和学生之间不仅有知识信息的互相交流,更有理解、分析、评价、运用和创造不同维度上的经历经验分享影响;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故事,让这些故事成为互相学习、互相说服、互相影响的最好素材;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有逻辑、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让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成为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学习结果的过程;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不仅学会提问,而且学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问题回答共享中互相学习回答问题的不同的思考和思维方式。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8日 14版)

[ 责编:石佳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