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李云鹤:匠心躬耕在沙漠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李云鹤:匠心躬耕在沙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6-19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走近文艺家】

  作者:李婕(中共甘肃省委党的建设杂志社记者)

  以心为笔,以血为墨,六十二载潜心修复,八十六岁耕耘不歇。被誉为“壁画医生”的他,六十多年中,修复的壁画达4000余平方米,并开拓出“空间平移”“整体揭取”“挂壁画”等众多国内首创的壁画修复技法。

  万里敦煌道,度迹迷沙远。在那片被三危山、鸣沙山怀抱在宕泉河谷地带的小小绿洲上,敦煌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相互召唤,彼此守候。86岁的李云鹤是那群守望者之一,他一守就是60多年。

  日前,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的2018年度“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被誉为“壁画医生”的敦煌研究院著名文物修复师李云鹤,成为甘肃省唯一的入选者。

李云鹤:匠心躬耕在沙漠

李云鹤在修复文物 资料图片

  1956年,为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正读高二的李云鹤从山东出发,踏上了西去新疆的漫漫征程。因中途探望在敦煌工作的舅舅,李云鹤在当地逗留了几日,未承想,这一留,竟是一辈子。

  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一眼就相中了眼前这位“大高个”,邀请李云鹤留下来。

  大漠深处的莫高窟,荒凉满目,草木难生,许多人受不了寂苦黯然离开。可李云鹤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心就像宕泉河里的一粒沙,安静地沉到最底部,决定拥抱所有的充盈与贫瘠。

  在夹杂着沙尘的凛冽寒风中,李云鹤从打扫洞窟卫生做起。即使三九寒冬,这个拉着牛车一趟趟来回清理积沙的山东小伙也经常满头大汗。三个月后,李云鹤成为当年全所唯一公投转正的新人。

  转正第二天,常书鸿把李云鹤叫到办公室:“小李,我要安排你做壁画彩塑的保护工作。虽然你不会,但目前咱们国家也没有会的,你愿不愿意干?”

  “我什么都不会,我什么都愿意学着干!”李云鹤高声回答。

  1957年,捷克专家戈尔到敦煌474窟做修复实验,李云鹤得知消息,主动请缨做戈尔的助手。他步步紧跟戈尔,仔细留意他操作的每一个细节。然而,戈尔修复壁画所用的技艺和材料始终对中国人保密。

  “偷师艺”未成,李云鹤暗下决心:“为了中华文物,自力更生!”

  资金匮乏,材料紧缺,李云鹤和同事决定就地取材。他们去窟区树丛寻找死红柳木做骨架,将宕泉河的淤泥晒干,加水和成“敦煌泥巴”。

  怎样才能有效控制胶量?李云鹤将戈尔修复壁画用过的注射器随身携带,没事儿就琢磨。有一天,看到同事的孩子捏着血压计上的打气囊玩,他突然茅塞顿开,用糖果换来了小孩手里的气球,并安装在注射器上。他欣喜地发现修复剂可以酌量控制了。困扰他们许久的胶水外渗难题,在不经意间求得了正解。

  李云鹤还找来布料细腻、吸水性强的白纺绸做按压辅助材料。他不断研究摸索,将自主合成的修复材料放炉子上烤,在外面吹晒。洞窟里没有灯光,他就用镜子将阳光“引进”进洞窟,再“借光”修复壁画。时至今日,经李云鹤用“土办法”改良过的修复工具,依然是敦煌文物保护界的“王牌兵器”。

  为将文物复原工作做精做透,李云鹤跟着敦煌的“活字典”史苇湘学线描临摹,跟文研所第一位雕塑家孙继元学塑像雕刻。学了就要用,用中反复学。秉承如此朴实的信念,李云鹤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修复任务。

  1961年,161窟墙皮严重起甲,一旦空气流动,窟顶和四壁上的壁画就纷纷往下落。常书鸿对李云鹤说:“161窟倘若再不抢救,就会全部脱落。你试试看,死马当成活马医吧……”

  “我要救好它!”已将文物挚情融入骨子里的李云鹤钻进洞窟,废寝忘食,孜孜求索。

  吸耳球、软毛刷、硬毛刷、特制黏结剂、镜头纸、木刀、棉花球、胶滚、喷壶……李云鹤把所有能找到的工具反复琢磨。表面除尘、二次除尘、粘接滴注、三次注射、柔和垫付、均匀衬平、四处受力、二次滚压、分散喷洒、重复滚压、再次筛查……喜欢跟自己较劲的李云鹤,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摸索出了一整套完善的修复工艺!

  三年后,这座濒临毁灭的唐代洞窟在李云鹤手中“起死回生”。“我做的工作可值了,壁画上的菩萨虽然不会说话,但天天对我笑眯眯的啊!”凝神对望,感动无言,李云鹤只希望抓住时间,多修一点……

  技术越做越精,思路越练越明。李云鹤在他的工匠道路上,不断求新求变。几十年中,他开拓出“空间平移”“整体揭取”“挂壁画”等众多国内首创的壁画修复技法。

  220窟甬道壁画重叠,曾有人为看色彩鲜艳的晚唐五代壁画,故意将表层宋代壁画剥毁丢弃。“文物也是有生命的啊,它要是会说话,非去法院告你不可!”对破坏文物的行为,李云鹤总是气愤痛斥。他常常这样教导学生:“对文物工作要有感情,要爱护她,珍惜她,知道她的可贵,才能用心去保护她。”

  60多年来,李云鹤走访了全国11个省市,先后为国内26家文物单位进行一线修复和技术指导,修复过的壁画达4000余平方米。这位86岁的老人,直到“大国工匠”颁奖前一天,才从四川新津县观音寺5米多高的脚手架上撤下来。

  匠心呵护遗产,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李云鹤的孙子李晓洋曾在澳洲留学五年,毕业后,李晓洋放弃了留在国外的机会,选择回到敦煌,回到爷爷身边。如今,已是他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第7个年头。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19日 13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