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如何打破中美关系的玻璃天花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如何打破中美关系的玻璃天花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6-20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阮宗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中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如何看待中国“一些方面超过美国”?美国为何觉得中国的崛起动了它的奶酪?中美经贸摩擦出路何在?如何打破中美关系的玻璃天花板?

  近日美国前总统卡特与特朗普总统有过一次电话交流,卡特在谈及中美关系时说,自中美建交以来,美国一直在打仗,“因为美国总是想迫使其他人采用美国的原则。”他说,美国浪费了3万亿美元在军费开支上,“而中国没有将一分钱浪费在战争上,这就是他们在各个方面正走在我们前面的原因。”因为没有战争,中国得以投资基础设施和教育体系。中国已经拥有1.8万英里的高铁,“我们拥有多长的高铁?”卡特问,听众们回答“零”。

  这是何其浅显的道理,可是美国一些人却视而不见,反而四处寻找替罪羊,外包责任,恰好印证了一句俗话:自己生病,却让别人吃药。

  德不孤,必有邻

  近年来,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损人害己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关税为武器,频频对外施压,进行胁迫,硝烟四起,四邻不安。此举公然破坏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使全球贸易秩序蒙受打击,阻碍全球经济的复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担忧和谴责,招致不少国家的反制和报复。美国国内也有人担心,如此一意孤行或许将使美沦为一个“自我击败的霸权”。

  同样,美国对华政策出现异动,刮起了阵阵冷风,比如胡乱地给中国贴上“修正主义国家”“战略竞争对手”或“新殖民主义”等标签,妄称中国经济“最具掠夺性”。自去年以来,美方一再加征关税并升级贸易摩擦,导致中美经贸磋商遭遇挫折。

  美国内一种声音认为之前的对华政策已经失灵、无效,需要以不同寻常的方式与中国打交道,因此执意单方面发动贸易战。然而,一旦贸易战开始,第一个牺牲者就是真相。美国对中国的指责众多,但都经不起推敲。中国政府发表白皮书,清晰而有力地阐述了中方的有关立场,以正视听。

  中国无意搞对抗,也不想打贸易战。相反,中国一直积极展现诚意,主张通过谈判协商来管控有关分歧。但在自身正当利益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情况下,中方被迫做出必要反击。中方此举不仅在于维护自身利益,同样在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

  中国的繁荣发展并非威胁

  美方有些人总是以零和思维看待中美关系,将中国的成功视为美国的失败,因此企图阻遏中国的和平发展。事实上,正是由于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才成为国际上一个更有力的合作伙伴。中国不是问题,而是答案。

  共同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便是中美有效合作的案例。2008年金融危机是十足的“美国制造”,殃及世界,无人能幸免。中美在G20中携手共进、密切协调有目共睹,成为中美新的利益黏合剂。在此情形下,美方多次借用中国成语“同舟共济”来描述中美之间当时的紧密合作关系。在危机爆发之后的10余年中,仅中国一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高达30%,超过美欧发达国家。为什么中国能做到?因为中国发展了,反之,只能有心无力。

  再以“一带一路”为例。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6年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道路、机场、码头等基础设施有了显著改善,大大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助于减少南北差距,从而拓展了新兴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人能独善其身,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有效发展,长期掉队,发达国家的经济也会受到拖累。

  可见,那种认为美国“吃亏”的言论,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多数国家希望与中美交好,不愿二选一

  为了对华实施“极限施压”,美国动用其所有力量进行游说或施压,但收效甚微,不少国家还是不为所动,坚持作出独立自主的决定,不愿意在两个大国之间选边站。近来马来西亚、新加坡领导人均发表谈话,认为美国应正视中国崛起的现实,不能一味打压中国,不能逼迫其他国家作出不情愿的选择。就算是美国的盟友同样难以与美亦步亦趋。道理很简单:美国的单边做派今天可以针对中国,明天可以针对它们。更何况,美国的政策偏好并不一定符合它们的利益,它们为何要牺牲与中国的利益来取悦于美国呢?

  从另一角度看,中国不是苏联,也非日本。如有人想用当初对付苏联、日本的方式来对付中国,必将是徒劳的。与苏联不同的是,中国的崛起是在国际体系内实现的。尽管国际体系仍有不完善之处,中国仍积极参与和加入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主动融入国际体系。迄今中国参加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加入了500多项国际公约,还主动提供“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国际公共产品。国际体系并未因为中国的加入而受损,相反因中国的融入而更具代表性、合法性和权威性,而中国同样努力维护有关机制和条约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由此可见,中国是国际体系的利益攸关方,而非颠覆者或破坏者。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融入国际体系,反映了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并非是对抗性的,而是合作互惠的。不仅如此,全球化将中国自身利益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将更加开放,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

  中美两国关系并非是一国对另一国的恩赐,其本质是互利共赢的,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自从两国建交以来,中美两国在政治、安全、经济贸易、人文等领域的交往成就斐然。今天中美关系不断提升,其内涵超出双边范畴,赋予了全球意义。中美经贸关系合则两利,斗则两伤,这是由双方利益不断融合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

  中美之间经贸关系的深度融合并非短期内靠外力拼接而成,而是长达几十年的日积月累所成。中美刚刚建交之时,两国的贸易额只有区区25亿美元。当初谁能想到,在40年后的今天,两国贸易额超过6000亿美元,增长250多倍,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然而,今天若有人想要逆流而动,凭借任何蛮力,强行撕开中美之间广泛且深入的联系,注定是无法成功的,也违背两国人民的意志。

  零和思维没有出路。有人鼓吹中美“文明冲突”,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无异于在开历史的倒车。中方认为,文明的交流互鉴、互利共赢、和合共生才是正道。

  总之,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将决定21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中美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1/4,经济总量超过世界1/3,双边贸易额占世界1/5。在国际形势复杂性上升、全球性挑战增多的情形下,中美有必要打破玻璃天花板,增加互信,校准航向,建立协调、合作、稳定的关系,消除波动和不确定性。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0日 15版)

[ 责编:石佳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