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红军的好在这里流传至今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红军的好在这里流传至今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6-22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什么部队都不如红军好。”今年57岁的连州瑶族老乡李志标,从小常听爷爷李启财讲红军的故事。

  连州是粤西北的一座边远小城。当年,红军队伍在这里停留的次数不多、时间不长,但是红军的好却在这里流传至今。

  一次是在1931年红七军东征期间。

  百色起义后,红七军在张云逸、邓小平率领下向江西挺近,于1931年1月进入连州东陂镇。

  “当时的反动派造谣污蔑红军‘杀人放火’,居民都逃到山上去了,镇子里几乎都没人了。”连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黄兆星说。

  冯达飞,当时的红七军第二纵队第二营营长,恰好是东陂本地人。为了戳穿敌人的谎言,他带头在家乡展开群众工作,找到了留家没有出走的好友谭荣胜。“参加革命前,冯达飞可是当地有名的大孝子。很快‘文孝(冯达飞的曾用名)回来了’的消息就传开了,出走的居民陆续回家,商店也纷纷开门营业。”黄兆星说。

  不久后,红七军抵连州外城。正当部队筹款、安置伤病员之际,受到内城守敌枪炮威胁。红军攻城,敌人向城外投掷煤油棉团,引发大火,40多间店铺成了火海。红军战士立即带动大家把大批煤油、布匹等财物抢救出来,扑灭了大火。当地商会感激不已,筹集了4万元大洋和大批大米、生猪、布匹慰劳红军。

  后来,邓小平在报告中这样写道:红七军“在连州因筹款问题逗留了几天,做了一点群众工作,因敌人放火烧街,我们救火给了城市民众甚至于商人以很好的影响。”

  一次是在红军长征期间。

  “据粗略统计,当时连州境内被山民掩护收养安置的红军弱小人员及伤病员就有20余人。”黄兆星告诉记者,长征途中,红一、九军团在湘南宜章留下一批伤病员,他们被湘南地下党转移到连州天光山后,当地瑶胞积极采药,精心治疗,将他们掩护起来。

  谭长标,来自瑶安乡田心村,他的母亲黄红妹就曾救过一名“红小鬼”。

  那是1934年11月,担任长征后卫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掩护主力红军渡过潇水后,遭强敌阻截,伤亡惨重。12月初,来到连州田心洞牵牛练的红三十四师余部,与数倍敌人激战后撤退。

  战斗结束不久,黄红妹和瑶族群众李河玉发现了一名小战士。“这个战士遗落在竹山,单衣短裤,光着脚板,瑟瑟发抖。”谭长标说,母亲黄红妹连忙回家取来仅有的衣裤鞋子给红军穿上御寒,提来饭粥让他充饥,小红军被背下山藏了起来,最后在精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

  “经过这里的几支红军部队,都能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做到秋毫无犯。”黄兆星说,进驻老茶坪至小东口瑶寨的红军,睡在树荫底、屋檐下,或睡进纸厂的纸笼里。战士们忍饥受饿,也不动瑶胞的腊肉、蔬菜。

  “有的红军战士吃了纸厂工人的饭,工人上山采竹没回来,战士们就把银圆放入锅中盖好。”李志标说,当时的乡亲们都夸赞,“这支部队的规矩真好。”

  红军严明的军纪感动了百姓。当红军向湘桂推进时,连州境内的几百里山路均有瑶人带路,形成一条秘密交通线。山高路险、敌哨林立,红军却能畅通无阻。

  当年,冯达飞也曾走过长征。1938年,他被调到新四军任教导队教育长,皖南事变后不幸被捕。

  蒋介石得知冯达飞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后,指使国民党三战区政治部主任邓文仪以黄埔同学的身份设宴接待冯达飞,进行软化、诱降,许诺给予“军长、司令员”等要职。

  面对邓文仪,冯达飞没有忘记入党时的誓言,他说道:“你们既晓得我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可见得我反对蒋介石并不是盲目的。我到过苏联,可见得我晓得共产主义是怎么回事,那么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邓文仪悻悻而去。

  1942年6月,冯达飞牺牲,年仅41岁。

  记者手记:

  ·冯达飞面对高官厚禄,看都不看一眼,是因为他“晓得共产主义是怎么回事”,他最终是为信仰而献身。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才把你当成自己的队伍。

  ·铁的纪律也铸就了铁的队伍,铁的队伍无往不胜!

  (光明日报广东连州6月21日电 记者靳昊、徐丹鹿、吴春燕、王清彬、孙晶晶)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2日 03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