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扬州大学: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大文章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扬州大学: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大文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6-24 03: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锡平

  夏至刚过,又到了肉鸡选种的时节,年过七旬的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金玉仍奔走在育种基地。去年,他培育的优质肉鸡“京海黄鸡”,是我国目前唯一通过国家审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农科是扬州大学的传统学科,在动物重要疫病和人兽共患病防控、作物耕作与栽培等领域,先后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仅最近两年就连续获得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交出了一份出色的乡村振兴“扬大答卷”。

  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校刘秀梵教授领衔的团队,瞄准禽流感、人兽共患病等重大领域。该团队针对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和H7N9亚型禽流感,开展了系统的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为制定我国禽流感防控决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2014年,他的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获国家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该产品为世界首个鹅用新城疫疫苗,显著提升了国内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转让7家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自应用以来,已累计生产销售超50亿羽份,减少经济损失近40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教授潜心问“稻”40年,他领衔的科研团队为国家和江苏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农村部高产创建项目等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他领衔完成的项目《水稻丰产定量栽培技术及其应用》《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团队在我国5大稻麦主产区进行稻麦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方式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融合创新,农业农村部将其列为主推技术并在全国示范推广。采用该技术,江苏兴化的示范方连续10年亩产超800公斤,连续4年亩产超900公斤,多次刷新稻麦两熟制下水稻高产全国纪录。团队创建的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在江苏、安徽、湖北以及江西等地大面积应用,其中江苏1800多万亩机插水稻平均亩产600公斤以上。

  “农业科学成果,必须植根大地,做好转化和应用这篇大文章。”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说。他领衔完成的项目《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的传播生态规律及其防控技术》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成果在杭州五丰联合肉类有限公司、江苏省动物疫控中心等40家企事业单位示范、推广应用,累计新增产值11.3亿元。

  一项成果,带动一个产业,这既是农业科学家的价值实现,更是使命担当。自2014年起,王金玉培育的京海黄鸡连续3年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主导品种,目前已在全国11个省市推广种苗2.69亿只。同时,该科研团队创建的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技术体系,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品种支撑,成为农业农村部提倡在全国推广的“服务带动型”农业产业化体系。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振兴,培养“宽博知识、宽精技能、宽厚素质”“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来”“三宽四得”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扬州大学一直在探索实践的现实课题。

  学校先后与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政府开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采用“订单式”校地联合方式,为两地定向培养400多名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人才。这一“村来村去”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扬大模式”,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毕业生的一致好评,也开创了我国校地联合开展农村基层实用人才本科学历教育的先河。

  “我们将承继传扬优良传统,紧抓机遇,与乡村振兴战略对表,与精准扶贫计划对接,努力形成扬州版的平台体系、技术体系、政策体系和人才支持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影响力,争当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标杆。”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说道。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4日 08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