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讲好中国食材的故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讲好中国食材的故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6-28 05: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党立倩(纪录片《走向世界的中国食材》第一季《道地陈皮》执行制片人)

  前些日子发布的《全球美食影响力报告》显示,中餐的全球影响力竟排在全球第11位。中餐的影响力显然被低估了,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讲好中国食材的故事——中国食材的“昂贵”“温情”与“营养”。过去两年,我与同事走遍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主导纪录片《走向世界的中国食材》之《道地陈皮》的创作,感受良多。

  一提起昂贵的食材,人们脑海中好像只有神户牛肉、白鲟鱼子酱、黑白松露,事实上,在广东新会,陈皮的价格毫不逊色。20年左右的小柑皮,每两售价过万元,50—100年的大红陈皮,更是古董级珍品。早有古谚讲,“百年陈皮赛黄金”。一片柑皮在百年间历经风吹日晒,躲过霉变虫蛀战乱,依然能被完好保存,且香色愈浓,自然有其高于黄金的价值。在广东省地方志馆新馆落成之时,有着416年历史的药厂陈李济,捐赠出了镇厂之宝的“百年新会陈皮”,其珍贵度不能仅用经济价值来衡量——我们还看到了新会人对食材的守护和珍惜。

  我们遇见了许多温情的故事。广东一对80多岁的夫妻梁笑霞和柯明铮一起弯腰晒陈皮的画面,让我印象深刻。这对老夫妻每年都会买回200多斤的柑,号召全家晾晒,坚持了30年。陈皮晒好后,柯明铮会举办家宴,亲自下厨为104岁的老母亲做陈皮柑饼五花肉。这是妈妈最爱吃的菜,是柯家的传统。柯家加起来快300岁的这三位老人,让人体味到百年陈皮的“陈、香、温、和”,让人感叹岁月的珍贵和传承的美好。一位在旧金山生活了20多年的新会籍华侨蒋康荣,每年都要为唐人街的千人华侨筹备一场陈皮主题宴。他说:“当年什么都没有,只带了陈皮到美国……几十年了,我只是想让唐人街的父老乡亲重温家的味道。”陈皮宴当天,千名华侨异国聚首,回忆过往,品尝乡味,小小的陈皮仿佛有魔力一般,让人们穿越了时空,回到了故乡。儿孙满堂的蒋康荣指着他家满墙摄于中国的照片说,自己的家现在就像个联合国,但他总会告诉孩子们,我们的根在中国,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家的方向。

  中国食材是极富营养的。在法国有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米其林一星餐厅洛朗餐厅,在美食界的美誉度极高。明星主厨阿兰几乎熟悉世界各地所有的食材,但对陈皮是陌生的。起初,“药食同源”的中医药理论在欧洲并不被认可,加之欧盟对进口食品药品要求非常严格,直到2016年,欧盟才首次认可包括新会陈皮在内的66味中药材,欧洲人才有机会了解。作为世界级美食家,阿兰很快就爱上了这种神秘的东方食材。他分析了中国食材被低估的原因:在中世纪,昂贵的东方食材只能出现在欧洲贵族的餐桌上,普通人并没有机会品尝中国食材,直到现在,欧洲人才开始透过中国食材,了解拥有千年智慧的中国养生理念。从这个角度看,陈皮、枸杞、人参、松茸等顶级中国食材进入世界米其林一流餐厅,也是中国走出去、世界了解中国的一种方式。

  这些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美食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世界的认可。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类似的优秀中国美食纪录片。小小的食材,不只是大自然馈赠的珍宝,也是中国人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是连接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纽带,更是让世界感受到了一个多元、柔性、与世界共通的中国。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8日 16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