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一生做不倦的登山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一生做不倦的登山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7-01 03: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吴泰昌(文艺报原副总编、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建党98周年,在这个意义重大的日子里,作为一名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内心的激昂一点不比年轻人少。我一生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这是我的入党初心,也是终身目标。

  我入党的心愿,萌发得很早。1938年,我出生在安徽当涂。后进入当涂中学学习,担任团总支委员。当时我们的团总支书记,是学校唯一的党员。他性情温和、为人正派,工作特别敬业,当时他是我非常崇拜的榜样。正是因为与他的相处,让我在中学时期就萌发了入党的念头。

  1955年,我从当涂中学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当时我们学校55级学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我这样的中学毕业生升学而来,还有一部分是调干生(经组织上调派学习或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离职报考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都称调干生)。调干生们年纪比我们大个六七岁,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单位已经入党,这些学生党员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社会劳动中,都起到了表率作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进一步坚定了我入党的信念。

一生做不倦的登山人

吴泰昌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那时候,不光是年青一代学生积极要求入党,教授们也在努力创造条件接受党的培养。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参加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俄语系主任曹靖华教授的入党讨论会。那天在北大俄文楼里,五十多岁的曹靖华教授检查、反思着自己的不足,但他态度坚定地表示,一定要跟着党走,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并努力成为党的一分子,更好地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曹靖华教授入党信念之坚定,让18岁的我深感震撼。他言语诚恳,周围给他提意见的人态度也非常真挚,那个场面我至今难忘。

  尽管组织非常重视对我的培养,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大学时期我没能入党。1964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文艺报》工作。刚参加工作不久,赶上了新中国发展中的波折阶段,也正是在那个非常时期,每当我对环境、境遇感到困惑,陷入茫然的时候,身边的党员干部都展现出了极其坚定的态度,给了我重要的人生指引。

  当时,《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受到批判,各地演出的时候只能奏乐,不能放词。大家都愤愤不平。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张光年(光未然)却告诉我们:你们要相信,党的正气始终要占主流,一定要充满信心。这话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之后我们还遇到了很多党员干部,他们品格优秀、实事求是,坚持不说假话,对党的信任毫不动摇。这些身边的榜样,让我坚定了人生方向,也更加坚定了入党的信心。

  经过不断地努力、争取,1982年1月1日元旦当天,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工作担子加重,责任心也更强了。我一直告诉自己,要按照党的要求去更好地完成工作。其中有很多经验和教训,但我一生铭记入党誓词,时刻牢记党的思想路线,严格要求自己。

  退休后,我仍不断学习着党的最新理论,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国家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从事的是文学工作,这项事业与其他事业一样,正是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国家干部,都能做一个不倦的登山人,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用勇攀高峰的心态为国家出一份力。

  我们老同志虽然退休了,但是党员的身份是永不退休的,对党忠诚永不变心。组织上对我们非常照顾,我也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为我国的文学事业添砖加瓦。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1日 07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