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7-04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美丽长江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世界人类文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自然教育,进一步加大修复生态环境的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形成合力建设美丽长江。

  开展长江自然教育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影响着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自然教育就是要培育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与自然打交道的能力,让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地球家园。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开展长江自然教育,主要目的是让人们充分认识长江作为生态宝库的重要价值。

  开展长江自然教育,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长江生态环境建设。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其生态环境的优劣变化直接影响相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山水林田湖草俱全的天然生态系统,其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已成为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特有资源禀赋,但这些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长江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开展长江自然教育,构建以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为背景、以跨学科知识技能为内容、以经济社会生活为媒介的自然教育体系,围绕长江构建跨学科知识系统,普及长江沿岸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经济社会等知识,向社会大众阐述长江的自然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明价值。在实践中,可以结合长江沿线丰富优质的科教资源优势,规划一批新学科,培育一批新职业,布局一批新基地,产出一批新成果,培养一支生态环保铁军,更好地服务长江调查评价、监测研究等工作。

  开展长江自然教育,打造长江自然教育基地。依托长江富饶的湖泊、水库、公园、山脉、湿地和人文馆藏等自然资源优势,建设长江自然教育基地。利用长江博物馆、文化馆等众多富饶的人文馆藏,讲好长江故事。结合长江山水林田湖草特色和阶梯区域特点,建立长江自然公园和野外观测基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石。欧美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做好长江流域大气、土壤、水体污染防治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抓长江生态保护”。当前,需要建立包括长江流域农用地、建设用地、自然保护区、森林、湿地的面积,干支流和湖泊的水体污染程度、富营养化状态,生物多样性程度和人类活动变化等基本指标的评价体系,为全面解决长江流域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水土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等突出问题提供基础数据。

  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实施持续改善长江水质的专项行动计划。围绕长江流域水质改善,恢复和维持长江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形成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的共治体系。建立长江水生态环境标准,强化控制河流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绘制污染物控制计划进度表,快速削减水环境污染物。创新综合治理组织管理,形成跨学科治理、跨部门监管、跨区域协同的综合治理体系和应急联动机制,实现从单项修复向面上治理、综合治理转变的生态治理格局。

  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构建全面系统、协同一致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准确识别长江上中下游生态环境变化的根源,对农田水利工程、化工企业排放、城乡基础建设、气象地质灾害等影响环境质量因素,进行水、土、气、生等分类分区治理,形成以流域为单元的水环境管理、以地域为单元的大气土壤环境管理和以省域为单元的清洁能源消费模式。对工业、生活废水排放口进行断面和点位的实时监测,重点监测矿山、农田、化工场地以及土壤深部、地下水中的隐性污染,不断提升长江生态环境质量及其稳定性。

  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建立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动态平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平衡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分析长江生态各要素的分布、功能、演化及其相互关联的时空尺度和立体结构;设立“台账”动态管理,模拟自然生态循环机理,把脉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开发的底线边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发展长江绿色产业

  生态环境建设质量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关键在于优化长江流域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通过重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形成自然资源能源节约的消费模式和生态环保的经济增长方式。

  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产业群。产业转型升级是解决长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首要问题。加快长江沿线石油、化工、医药、有色金属采选冶等经济支柱型企业优化升级,发展新型生态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实行环保技术改造、优化行业企业结构,实现长江经济带清洁生产、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发挥长江沿线高校、学科、人才等教育资源优势,建设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科学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从生物多样性、环境整体性和生态系统性着眼,拓展长江生态功能和环境承载力,统筹长江山水林田湖草各自然要素,合理规划生活生产空间,建成人们生活学习、生产实践、生息休养的宜居家园。

  建立完善科学高效的综合治理体系。推进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多方联合,实现跨学科、跨部门、跨群体、跨区域的联合机制,形成上中下游流域间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协同共治,建立以流域为基本单元的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管理模式、排污许可证集中统一管理模式、政府与民间多元化多渠道资金筹集模式,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质量与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4日 06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