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7-06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填补我国滨海湿地类型自然遗产空白

  光明日报北京7月5日电 记者李慧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7月5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54项世界遗产、第14项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空白。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盐城市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海湿地风光 卢日伟摄/光明图片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项目范围涉及我国黄(渤)海多个候鸟栖息地。本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一期范围包括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江苏盐城条子泥市级湿地公园、江苏东台市条子泥湿地保护小区和江苏东台市高泥淤泥质海滩湿地保护小区。该遗产地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路线的中心位置,在迁徙候鸟保护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每年有鹤类、雁鸭类和鸻鹬类等大批量多种类的候鸟选择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其中,全球极度濒危鸟类勺嘴鹬90%以上种群在此栖息,最多时有全球80%的丹顶鹤来此越冬,濒危鸟类黑嘴鸥等在此繁殖,数量众多的小青脚鹬、大杓鹬、黑脸琵鹭、大滨鹬等长距离跨国迁徙鸟类在此停歇补充能量。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政府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响应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决议精神,履行濒危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国际义务,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实践。我国将对该遗产地制定专门保护规划,采取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更好地为候鸟提供生态良好、资源充沛、栖息安全的迁徙驿站,使其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路线乃至全球候鸟栖息地保护的典范。

  世界遗产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例会,每年召开一次。大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议、批准新申报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遗产地总数达1092处,分布在全球167个国家。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6日 04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