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专家建言:优化提升广州中心城市核心引擎作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专家建言:优化提升广州中心城市核心引擎作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7-15 05:0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张胜、焦德武整理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健康共同体

  李楚源(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从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产业发展来看,三地在发展中医药方面各有所长,香港有检测中心,澳门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是南药主产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在以下方面用力:推动三地药品注册与使用互认互通。建议在大湾区内推动中药材、中成药等医药类产品的注册标准和检验标准互认,形成互惠互利的优势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发展世界级中医药产业,将中医药打造成为大湾区的“产业名片”“文化名片”;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大南药联盟。建议发挥广东南药资源的区位优势,形成大湾区南药资源开发联合体,着力推进中医药“四化”建设。实现“产学研用”无缝对接,促进中医药与港澳其他产业跨界合作,推动中医药科普化和大众化。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实现广州空间发展格局升级

  彭高峰(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党组书记):在大湾区发展背景下,应当维护广州自然山水格局和生态底色,明确城市发展的底线和极限,推动形成“珠江为脉、三大特色分区、一主一副、多点支撑、网络布局”的空间发展格局。对“一场(传统批发市场)、两园(低效物流园与村级工业园)、三旧(旧村、旧厂、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提升,高效盘活存量用地。用绣花功夫加强公共空间精细化、品质化设计,实现“还绿于民”。

  加强保护南沙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交通枢纽,加强与湾区东西岸交通衔接,构建半小时交通圈;与港澳在共建产业平台、国际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等。

  在协同发展中全面增强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功能

  董小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注重商贸与文化、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功能,通过“商贸+”方式,扩大产业间合作协同水平。

  进一步做强专业性产业的商贸支撑力;做强商贸功能支撑性产业,尤其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提升国际商贸活动的组织力与影响力,增强广州国际商贸功能。

  建议广州发起或牵头研究大湾区营商环境协调建设问题,一方面组织研讨和评估活动,借鉴港澳营商环境建设经验,研究通用规则;另一方面,对已经确定的营商便利化措施加快落地实施。

  以广佛同城化协同发展打造湾区主要发展轴。以“广州服务+佛山制造+港澳与国际资源”增强“广—佛”发展轴实力,进而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能力。

  发挥“千年商都”优势,打造大湾区现货交易平台

  杜金岷(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暨南大学广州南沙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基地主任):提升广州未来城市竞争力、保持城市高质量发展,需以现货交易平台建设为突破口。

  建设现货交易的中心园区。既可作为现货交易的经纪商、经纪人公司的注册地及办公地,也可作为法律、税务、保险、培训等现货交易相关专业服务机构入驻地。

  设立现货交易产业基金。包括:提供基础设施投资,满足交易配套资金需要,助推产业孵化。

  组织现货交易高层论坛。依托现货交易平台,组织现货交易论坛,集思广益,吸引广州现货交易平台各类创新要素聚集。

  设立现货交易培训学院和智库机构。把多方面优质资源聚集起来,共同推动现货交易平台建设。既为现货交易中心发展建言献策,又可定期发布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白皮书、价格指数等,进一步增强广州在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的话语权、影响力。

  完善跨境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建跨区域“双创”空间

  丁焕峰(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主任):依托广州、香港聚集的优质资源和先进科研院所,重点布局孵化器前端体系——“科技创业苗圃/前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利用大型科技龙头企业和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创新“溢出”效应,创建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和产业链服务型企业众创空间,带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依托“粤港澳联合创新区”等跨区域高水平科技创新空间和功能载体,聚焦细分领域,布局科技企业加速器、双创基地,助推科技初创企业加速发展。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覃成林(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粤港澳大湾区在新型产业结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绿色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接下来,要以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视察广东时提出的要求为指引,深刻认识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紧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抓紧研究和制定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从构建经济发展新动力、建立新型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化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等方面,选择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工作重点,做到全局谋划、重点突破。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差异性,提高相关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精准性。

  创新“粤文化” 建设人文湾区

  王世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华南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目前大湾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城区,与城市空间增长的区域一体化并不匹配,同时遇到通信、影音等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挑战。应积极发挥粤港澳的协同引领作用,集结湾区城市,培育健康、诚信、互助、共荣等理念与品性。包容、平等、友善本身就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社会秩序优化的表现。要不断发掘、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深刻践行城市创新,缔造宜居宜业的现代社区。以创新粤文化的全新姿态,提升国际化水准,增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凝聚力、影响力与吸引力。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5日 16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