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彝海清清军民情深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彝海清清军民情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7-26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光明日报记者 陈城 刘华东 光明日报通讯员 梁鹤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这些宣传口号,是红军以朱德总司令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的部分内容,这份布告背后的故事,书写了红军长征的光彩一笔。

  7月25日,记者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在碧波粼粼、清澈如镜的彝海边,重温了当年彝海结盟的故事。

  1935年5月19日,中革军委为了迅速北进,达到渡过大渡河、向红四方面军靠拢、在川西北建立苏区的目的,派遣红军先遣队从西昌礼州镇到达冕宁泸沽镇。在彝海结盟纪念馆里,冕宁县史志办主任王大钊告诉记者,由泸沽到大渡河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往雅安的大道;另一条是经冕宁、大桥镇、拖乌到安顺场,是崎岖难行的山路。

  刘伯承、聂荣臻在了解了两条行军道路的详细情况后,建议军委改变行军路线,走冕宁、安顺场这条小路,中革军委接电后,完全同意刘、聂的建议。只不过,小路除了难行,还要通过一向被汉人视为畏途的彝族聚居区。

  据了解,冕宁北面是彝族聚居区,当时的四川凉山彝族聚居区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形态。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国民党四川军阀实行大汉族主义,对彝族群众进行残酷的剥削压迫,彝族和汉族之间严重对立,所以彝族民众也视汉人,特别是国民党军队为剥削者、压迫者。

  但红军并不畏惧这一困难。红一方面军进入彝区后,特别重视民族工作,深入浅出地宣传了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就是结盟当天发布的,在《布告》发布之前,红军也一直在宣传红军的民族政策”,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对记者讲述道。而他口中的“结盟”就是红军长征历史上的重要节点——彝海结盟。

  1935年5月22日,红军先遣部队在到达彝海以北2公里的喇嘛房时,被彝族民众阻拦,后头的工兵连遭到袭击,被抓战士在衣服被剥光后全部放了回来,此外红军有个别战士被冷枪所伤。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当即决定停止前进,请懂彝话的向导不断进行宣传解释。

  “当年红军来的时候他们认为是国民党的地方军阀来了。小叶丹和我爷爷就来到山上观察,发现这么强大的队伍(在这种情况下)居然不还一枪一弹”,结盟见证人沙马尔各的孙子沙马依姑告诉记者。果基家支的头人小叶丹试探了情况后,愿意与红军进行交谈,红军表达出了刘伯承司令愿意与彝族首领结为兄弟的意愿后,小叶丹十分高兴,结盟仪式很快举行。

  在纪念馆外,当年歃血为盟的三块石头至今仍存。沈建国告诉记者,结盟仪式是在彝海边举行的,虽然结盟是临时安排,但仪式简单却又庄重。按照彝族的习惯,毕摩(彝族中最受尊重的人)沙马尔各念了咒语,用刀将一只大公鸡杀了,让鸡血滴进装着彝海湖水的旧茶缸子里,然后由结盟人喝“血酒”发誓。“遗憾的是找不到酒,因为当地村民都躲到山里了。当时刘伯承就说,只要兄弟诚心诚意,没有酒就以水代酒”,沙马依姑说道。

  结盟仪式后,刘伯承代表红军宣布,将小叶丹的武装编为“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任命小叶丹为队长,并授予队旗。“这个队旗是一床被子的被面做的,因为当时找不到红色的布了”,沈建国回忆了一个有趣的细节。这面旗帜,在1950年解放军解放冕宁后,小叶丹妻子遵照丈夫的遗嘱,献给了解放军。

  现在这面队旗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党和红军民族政策伟大胜利的实物见证。歃血结盟后,在小叶丹等的护送下,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向大渡河疾进,为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光明日报四川冕宁7月25日电)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6日 04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