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新时代汉字风采专题展——“活字生香”再现汉字之美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新时代汉字风采专题展——“活字生香”再现汉字之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7-27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杜羽

  近日,在京举办的2019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上,新时代汉字风采专题展人气颇旺。展览上的不少老物件,勾起人们的回忆,也有不少新奇的设计,让人们领略汉字之美。

  向传统致敬

  一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摆放在展区一角。“1965年首部《毛选》横排本铅排打样稿”,边上的这行小字,说明了它的身份。

  标题的黑体字、正文的宋体字,对这两种字体,如今的人们再熟悉不过了。而50多年前,这些刚刚投入使用的字体,令当时的图书报刊版面焕然一新。

  “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组织技术人员,吸取古代典籍善本和近代刻模浇筑字体的精髓,融合《汉字简化方案》《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要求,运用手工书写技艺,传承设计出自主研发的宋体、黑体、楷体、仿宋体4种新字体,引发了汉字书写技艺的一次历史性变革。”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字体设计室原主任、“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非遗传承人原伟民介绍,在此之前,因为没有规范的技术标准、工艺流程,印刷字体不统一,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制定的《汉字印刷字体设计规范》,对于字体大小、笔画粗细乃至重心位置都有严格要求。

  现在,这些经典的印刷字体已经成为计算机字库的一部分。无论是电子阅读还是纸质阅读,无论是穿在身上的T恤衫还是挂在大街上的牌匾,只要有汉字的地方,就不难发现这些字体的身影。

  从当年的铅字排印,到如今的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人们不会忘记“当代毕昇”——已故北京大学教授王选的名字。

  1975年,王选率领北大团队开始从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1979年,中国首张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诞生;1980年,第一本样书《伍豪之剑》排版成功。在专题展上,无论是这张报纸、这本样书,还是那张在头版头条刊发《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重大突破——我国自行设计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报道的1979年8月11日《光明日报》,都让现场观众心生敬意。

  在本届大会上,王选夫人、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教授陈堃銶当选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2019年度人物。王选负责总体设计和硬件设计,陈堃銶负责排版程序等软件设计和调试。

  陈堃銶说,当年王选团队尝试用数字化字模代替铅字的时候,还有许多人表示怀疑,今天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出版业也实现了数字化。她相信,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出版业一定会继续发扬创新精神,实现新的腾飞。

  展时代风采

  在方正电子的展区前,来自河北的王晓国拿起手机,好奇地扫了一个二维码。工作人员告诉他,通过这款名为“手迹造字”的App,只要手写100个字,人工智能就可以生成一个包含6763个汉字的个人手写字体。

  王晓国耐下心来,从“的”“一”“是”“不”写到“义”“样”“事”“看”,完成了100字的书写任务,点击一下,果然就生成了一个与他字迹风格类似的字库。工作人员又告诉他,如果手写的字数再多一些,字体还可以更接近他的笔迹。

  在展览上,不仅有自造字体的体验,还有“甲骨文体”“敦煌写经体”“鲁迅体”“王羲之体”等各种书法字体,让人赏心悦目,更有“中午吃什么”等创意字形让人眼前一亮、会心一笑,而“方正不孤独体”“汉仪阿尔茨海默病体”等公益字体,让人们感受到的则是字体的温度。

  “方正不孤独体”以孤独症儿童的书写作品为基础,利用相关技术,筛选儿童字体特征、描摹字体轮廓,生成了一款稚拙、可爱的字体,体现了对孤独症儿童的鼓励和关爱。“汉仪阿尔茨海默病体”关注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字体用厚重的黑体与传统宋体相结合,通过简化、删减、变形字体笔画,融入辨识性较差的虚线、单线,这款缺失了笔画的字体,将阿尔茨海默病人的痛苦具象化,让观众体验到类似认知障碍的感受,呼吁人们更加理解、关爱阿尔茨海默病人。

  新的字体层出不穷,经典的宋体、黑体、楷体、仿宋体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原伟民介绍,他和同事们为2019年第七版《辞海》设计的三款字体已经投入使用。新设计的宋体,既保留了木刻版刀刻风味的特点,挺拔秀逸,又调整了横竖粗细比例,重新设计了部分笔画笔形,使整幅字匀称协调,统一性更好。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7日 04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