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触摸未来诗歌的脉搏和心跳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触摸未来诗歌的脉搏和心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7-30 04:2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光明日报通讯员 周敏

  一张长桌,把参会的人隔成两边。一边是正在迎风成长的青年诗人,一边是硕果累累的诗坛前辈。

  作为日前举办的“清华大学青年作家工作坊”的重头戏,“变革中的当代诗歌”圆桌论坛让不同代际诗人近距离交流。创作与批评,传承与创新,诗歌未来的脉搏和心跳可以在这里提前被触摸到。

  坐在会议室,青年诗人方李靖有一种不真实感,“2009年,我在上大学的时候,选了一门跨专业选修课‘中国诗歌经典’,多多、西川、欧阳江河、西渡、翟永明……他们都是教材中的诗人,而现在就坐在我的对面,读我写的诗,聆听我对诗歌的看法。”从对着书本瞻仰到现场讨教,中国诗歌又完成了一棒接力传递。

  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是诗坛中的新生力量,他们却有着成熟的诗歌观念。“时代对我的冲击是剧烈的,我不希望成为一名落后者。我要保证我的开放性,所以我的创作永远是一个未完成的过程,我也要时刻保持一种矛盾的状态。”青年诗人曹僧称自己的创作有些“反向”,他会放弃别人所需要的“精致”“圆通”,而将自己驱逐到另一方天地。

  青年诗人苏丰雷把诗歌看成自我的“替身”,“我会将日常生活的经验、感受移位到我的诗中。同时内心的一些特别的感受,我也会捕捉到我的诗中。”他很喜欢诗人周梦蝶的一句诗“无内之内与无外之外同大”,一面朝内,一面朝外,他的诗歌在不断批判和建构中,实现了自我省思与现实关怀。

  论坛上的一段小插曲,让诗人欧阳江河兴奋不已。过程是这样的:青年诗人黎衡在逛圆明园的时候,突发奇想:建圆明园的过程,不就是古代帝王所作的一首长诗吗?青年诗人胡桑当场反对,只通过圆明园重构对清朝帝国的想象,怎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真貌呢?“现在很多诗人都想为万物立法,为世界立法,导致现代诗的装置过于庞大、过于精密,也就脱离了鲜活的现实。”胡桑说。

  “胡桑和黎衡两个人的对话让我很羡慕。我年轻的时候也经历过这样的争辩,直面差异,彼此否定。诗人与诗人之间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我们就是要不断地在对峙、争吵、比赛过程中,达成共识或保持差异。”欧阳江河不鼓励青年诗人太快进入“晚期风格”,急于把诗写成好诗,变得太快就会迅速被现代主义所沾染,“还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诗歌同质化”是论坛屡次被提及的话题。“年轻人的诗写得很好,也很成熟,和我们那代人比起来,现在年轻人起点比较高。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写得有点太好了,好像没有特别意外的东西,让人觉得与众不同的诗作比较少。”诗人翟永明微微抬头,看着投影说:“我们的时代处于变革之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诗歌,来与之相匹配呢?”诗人唐晓渡也颇为认同,他甚至感受到了危机。“当代诗歌同质化现象很严重,猛一看写得都不错,但调性都一样,这是一件很要命的事。”

  诗人王家新现场念了简·瓦伦汀的两句诗:“别去倾听词语——它们只是一些你言说之物的小小形状/它们只是杯子如果你口渴。但是你并不口渴。”他把目光转向对面的青年诗人,接着说:“年轻诗人的技术训练都不错,起点也很高。但问题是,你们现在究竟是否感到‘口渴’?只有真实的手才写真实的诗。我们不能用一双小资情调的手、依赖互联网技术的手、无关人生痛痒的手,写出具有真实意义的诗。”

  一边是青年诗人在自我告白,一边是资深诗人在谆谆告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桃洲很喜欢这样的场景,“年轻诗人就应该在这样的对话中慢慢成长起来”。“曾经的校园诗歌有其独特特征,比如自发性。而现在场景已发生了变化。在座的青年诗人都是诗歌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身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他们关注的问题和对写作的认识,以及建构的诗观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为校园诗歌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性,值得我们关注。”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30日 09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