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川流不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川流不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7-31 03: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大山耸峙、大江奔流,高原湖泽、平坝浅丘,孕育了长江,留住了黄河——这就是四川。以秦岭为界,它是南方,其又在长江之北,集南北之利。地理上的西部,又与“胡焕庸线”擦肩而过,故衔接西东,这样的地域特征成就了四川的丰富。历来川流奔涌,也呈现发展的两极,快慢不均。

  世人称四川“安逸”,这是对四川风物的肯定,也是对川人生活态度的赞誉。多姿多彩伴生多灾多难,这片屡屡穿越灾难的土地造就了川人特有的生存观、生活观——乐观豁达、坚忍不屈。四川,也是一片充满红色印记的革命热土,长征、抗战等在这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关键时刻是民族崛起的大后方。这些影响深入川人的血脉,生生不息。

川流不息

  成都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图为从成都金融城高处远眺,交子公园如一片“绿毯”延绵开去。郝飞摄/光明图片

川流不息

川流不息

  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的南溪仙源长江大桥于2015年开工建设,2019年1月30日建成通车。南溪仙源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结束了当地群众依靠摆渡过江的历史,方便了两岸居民来往出行,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新华社发

川流不息

  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创建了世界最大的人工大熊猫圈养种群。截至2018年年底,该中心圈养大熊猫种群已达到285只,占全世界圈养大熊猫种群的近60%。图为该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熊猫幼儿园”内的大熊猫。新华社发

  创新的基因

  形容四川人,用“敢想敢干”最为精炼。韧劲十足的四川人不管遇到何种境遇,都愈挫愈勇,相信生活在前,需要自己去创造,因而从不循规蹈矩。

  风云人物刘永好的发家始于卖鹌鹑蛋。从农村改革开始,四川始终未曾停顿脚步,在时代之潮中不断转型提升,从积弱积贫到位居全国经济发展前列。去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

  从抗战时期的工业后迁到“三线”建设,四川无沿边沿海的优势,凭借微薄的工业积累,逐步建立起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居于潮头,居安思危,四川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川酒、川茶等香飘万里,电子信息等全省五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已超过3万亿元,数字经济总量超1万亿元。这里已经是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和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歼-20、华龙一号、风洞等国之重器在这里诞生。

  在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的过程中,创新一直是四川崛起的利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5万亿元,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400多亿元,一年新增市场主体105万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四川大地蓬勃兴起。

  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四川开启的是高质量的创新发展之路。

  发展的印记

  2019年,广袤的四川藏区将整体告别绝对贫困,这是藏区的千年巨变。与此同时,深度贫困地区凉山彝区正快马加鞭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连续五年每年减少贫困人口一百万以上,是四川为解决发展不平衡而交出的答卷。

  多样的四川,发展不平衡并非新课题。川西平原发展一马当先,盆周山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1100多万农民工在外打拼。面对这种历史、自然等交织的困境,四川老问题用新办法,成都作为龙头努力前行,“五区协同”构建起区域发展新格局。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断改善民生成为四川最鲜明的发展印记。

  脱贫攻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窗口。四川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使足了“绣花”功夫。省内对口帮扶、派驻综合帮扶队等独创性措施既凸显了战略定力,也展现了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近3年累计完成50个贫困县摘帽、9719个贫困村退出,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减至71万。

  民生领域里,最长远、最关键的是教育。本不富裕的四川已经连续实施了两届藏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创造性地开展了“9+3”免费职业教育、创设一村一幼、推行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这些措施,不仅是为提升四川的竞争力,更关乎民族团结、国家的长治久安。回望70年,结绳记事的雪山草地已经与现代接轨,与发展同步。

  以人民为中心,四川9000多万群众有了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开放的姿态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从古至今人们对四川的刻板印象。当高铁时代来临,川江号子的吼声仍然在耳畔响起,借此警醒四川,向外,向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成为新选择。

  四川,每时每刻都在努力从内陆奔向世界。四川从来不封闭、不排外,锁住四川的是山川、是江河。“砸锅卖铁也要把交通搞上去”成为四川的新吼声。

  穿越山川,跨越江河。不断延伸的水道、公路、铁路,劈开巴蜀的关隘,让四川与外部快速相连。

  明年,天府国际机场将投入使用,省会成都将成为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成都已开通国际航线上百条,航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

  成都也正改变两山夹一城的城市形态,不断向东,按照公园城市的期盼,将龙泉山作为城市之心,希冀在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走出盆地,成都的梦想彰显四川的雄心,而这一开放的努力坚持了70年。

  每天,叫醒成都青白江区的,是轰鸣的中欧班列的汽笛声。从成都开行的中欧班列已超过3500列,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国各城市前列。各类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等遍及蜀中。

  四川的开放姿态,吸引着世界眼光——来这里看“大熊猫”,来领略不一样的巴山蜀水风貌和人文风情。“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大九寨、大峨眉、大贡嘎、大蜀道等世界级文化精品建设如火如荼。红军长征路和川藏公路黄金线等日益深入人心,四川文化旅游的千年积淀更加彰显独特价值,文旅产业跨上万亿级台阶。

  不断对外开放让四川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47家,居西部第一。有17个国家在四川设立领事馆,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增至288对。

  现在,四川正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重大机遇,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全世界。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31日 06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