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驻校作家存在的意义何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驻校作家存在的意义何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7-31 04:0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你问我答】

驻校作家存在的意义何在

  #光明智库你来问#【驻校作家存在的意义何在】著名作家王蒙驻校@中国海洋大学、莫言驻校@北京师范大学、王安忆驻校@复旦大学……近年来,高校陆续引进驻校作家制度,把作家邀请到校园,教授相关写作课程。何为驻校作家?效果如何?我们邀请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所长温奉桥教授为您答疑。

  @宁萌不酸339:驻校作家制度在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温奉桥:2002年,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受聘于中国海洋大学,担任教授、顾问、文学院院长。之后,王蒙先生与中国海洋大学创造性地提出了设立驻校作家制度的构想。2002年4月,著名作家毕淑敏、余华、迟子建、张炜、尤凤伟受聘中国海洋大学,成为学校的第一批驻校作家。此后,莫言、王海、郑愁予、严力、贾平凹、邓刚、刘西鸿等相继成为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也都探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驻校作家、驻校诗人制度。

  @輶轩使者:作家驻校为高校、作家、社会分别带来哪些影响?

  @温奉桥:驻校作家、驻校诗人模式在高校的兴起,是中国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为中国高等教育育人模式探索出一种新的可能。

  从目前来看,国内对驻校作家的理解和实践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驻校作家、驻校诗人制度,对丰富和提高大学的文学教育、改善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繁荣校园文化、活跃校园文学气氛,培养青年学生文学写作兴趣,促进作家的文学创作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王蒙的长篇小说《青狐》、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在中国海洋大学创作、修改完成的。这样一种文学记忆,对大学来说很有意义,是一种重要的人文资源和人文教育形式。

  @向小园:驻校作家的课程,是否可以让学生会写作、爱写作?目前来看,驻校作家在校时间还是比较少。是否应该增加作家的驻校时间?

  @温奉桥:有一种说法,称“中文系的学生不会写作”。虽有片面之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当下大学文学教育效能缺失的问题。从目前的大学评价体系来看,文学创作乃至文学翻译受到的重视还不够。事实上,文学教育包括文学创作训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其必要的。

  驻校作家制度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国内外一流作家,改善和提高了大学的文学教育,丰富和活跃了校园文学创作的氛围。青年学生在与驻校作家的广泛接触中,激发了文学兴趣,提升了文学素质,事实证明,这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帮助和支持。同时,作家进入大学校园,让他们更了解青年学生,对其写作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整体而言,驻校作家制度,无论是观念还是实践,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要使作家驻校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制度形式,关键是要建立起一套成熟的运行、保障机制,使驻校作家真正成为中国高校的一种内生性力量。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雷、刘艳杰、王斯敏、蒋新军、王佳、马卉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31日 08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