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综艺节目:个性化不等于小众化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综艺节目:个性化不等于小众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7-31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见仁见智】

  作者:张陆园(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张丽平(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创研基地特聘研究员)

  满足观众多样化、个性化的观赏需求,成为近年来综艺节目的重要创作思路。尤其是今年,目标观众广泛,大IP、高流量、大制作的综艺节目《奔跑吧第三季》《歌手2019》表现不尽如人意,而《乐队的夏天》《这就是街舞2》等“冷门”题材却成了爆款,获得出乎意料的高关注度和曝光率。从求大求全到聚小求精、从单一重复到多元差异、从大众狂欢到触摸心灵、从包罗万象到垂直深耕,综艺节目创作这一发展新趋势,值得引发业界关注。

  综艺节目着眼于大众审美、强调大众接受度的创作思维由来已久,几乎伴随着中国综艺起步、发展和探索的全过程。以往的创作大多追求“大而全”的样态和“包罗万象”的风格,希望能将娱乐、竞技、文化、益智、选秀等元素熔于一炉。在特定的媒体发展阶段和时代诉求之下,这种以大众传播为创作导向的综艺节目,承载着大众娱乐、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的重要任务,意义重大。但有些创作者力求将各种内容一锅烩,看似丰富多样,什么都有,却样样都不精通,浮皮潦草,难免出现情感表达单一、文化底蕴浅显等问题,被观众和业界诟病。

  越是文化繁荣的时代,就越需要艺术创作差异化和个性化的供给侧输出。尤其是在当下这种媒体发展步伐迈进新媒体乃至智媒体阶段,受众审美从单一走向多元与个性的情况下,满足所有人就等于所有人都不满足。综艺节目创作也应与时俱进,理清市场需求,打开创作思路,在“大众”之中寻找“专”、重视“精”,对选题进行细化的垂直深耕,让每个个体的独特诉求得到尊重。

  纵观当下的综艺市场,很多一炮而红的新锐爆款,都不求多而全,专攻小而精,对某一类型进行细分拓展。比如音乐综艺节目,就能分出说唱、乐队、唱作、美声等垂直品类。《乐队的夏天》将视角对准中国乐队这一相对小众又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团体,通过朋克、摇滚、英伦等各类风格乐队,以及资深一辈与年轻一代音乐态度的碰撞,向观众传达出中国乐队的独特个性,表现当下中国乐队人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所思所想。《我是唱作人》则为有才能的原创音乐力量提供生长的土壤,搭建展示的舞台,一季节目便打造出五六十首新歌。而综N代节目,多季之后还能领航收视的,也多深耕一隅,以未知与差异吸引观众。像《奇葩说》,将辩论比赛进行综艺化呈现,接连火爆五季,表现出超强的市场生命力。

  不过,在综艺创作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和隐忧,需要引起从业者的重视。比如,当综艺节目对某个领域进行深入而充分地探索开掘时,容易使创作视野被禁锢在这个新圈子当中无法自拔。尤其是有的节目知识或技术门槛较高,局限于小众狂欢,致使收视圈层固化。比如以职业电子竞技为主要内容的真人秀《终极高手》试水市场,就因所表现内容过于专业,而出现“圈里红火、圈外冷淡”的收视景象。有的节目扎堆跟风,对某个本就社会普及面不高的小众题材过度消费,又未能在形式、内涵方面实现突破,只能拼嘉宾、拼排场,难免引发观众审美疲劳。近年来,光是机器人格斗竞技题材,就涌现了《这!就是铁甲》《铁甲雄心》《机器人争霸》等多档节目,反响平平。还有的节目把握不好创作尺度,在聚焦某种亚文化时,过度宣扬其中负面消极的内容,使传达的价值理念出现偏颇。如果顺着这些错误理念发展下去,使创作圈层化,无异于画地为牢。所以,个性化不等于小众化,找出破壁出圈的路径与方法,实现大众化表达,成为当务之急。

  “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罗曼·罗兰曾这样说。同理,要想打造爆款综艺,不仅要有另辟蹊径的选题资源和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更需要与时代精神、大众心理同频共振的价值引领。比如,《乐队的夏天》在展现乐队文化变迁的同时,彰显出不同时代青年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积极正面的价值追求的始终不变,使节目与年轻人建立起“血脉关联”。总而言之,综艺节目创作靠的不是“排场”“人设”,而是格局。创作者唯有以一厘米的宽度,博一公里的深度,内容之中蕴含着情感与情怀,情节之中浸透着力量和能量,才能赋予综艺节目以蓬勃的生命力。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31日 15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