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人民创造历史 历史造就人民英雄”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人民创造历史 历史造就人民英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8-07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人民创造历史 历史造就人民英雄”

——原创河北梆子现代戏《人民英雄纪念碑》引发热烈反响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创作的原创大型河北梆子现代戏《人民英雄纪念碑》,日前迎来第50场演出。该剧视角独特,满含激情、亲情、人情的“人”的故事,在宛如金玉般高亢激越的河北梆子唱腔中,层层深入,直击人心,彰显了信仰之美。

“人民创造历史 历史造就人民英雄”

图为河北梆子现代戏《人民英雄纪念碑》剧照。剧团供图

  彰显信仰之美 抒写人民国家情怀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讲述了1952年春,军代表玉琴回到老家——天下闻名的“石雕之乡”河北曲阳大石村,招募石匠雕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过程中,与石匠石老爹之间所发生的恩怨纠葛。石老爹的小儿子和儿媳牺牲在渡江战役的支前路上,石老爹的大儿子牺牲在解放南京的江南岸。在大儿媳玉琴的劝说下,石老爹终于明白,人民英雄纪念碑跟祖祖辈辈跪着雕刻的皇宫帝陵不一样,不仅是为自己死去的亲人刻碑,更是为无数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人民英雄刻碑。最后,石老爹抛却个人恩怨,将自己对亲人、对英雄的思念及爱都融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刻中。

  该剧第一次将“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了具象化的艺术解读,以小村庄、小人物、石匠的故事为切入点,用百姓视角、真情实感,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人民英雄”的宏大主题,寄托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慎终追远、不忘初心、致敬人民、致敬英雄,让人民英雄的灵魂有所安放的创作情怀。

  随着高亢激起、荡气回肠的声声梆韵,当所有死生大义全部凝结在庄严肃穆、没有温度却充满温情的碑石之上时,人民与人民英雄、人民与国家、人民与民族之间的血肉关系,随着情节的推进自然而然呈现在舞台之上,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看后评价说,“这是一部撞击心灵的作品,是一出充满深刻寓意和浓烈情感的现代戏。”当下现代戏创作、演出日趋丰富,如何将现代题材的思想性、时代性开掘与戏曲创作的艺术性、审美性更好结合,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为时代立传 讴歌人民讴歌英雄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英雄的碑,也是英雄人民的碑,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正如编剧咏之所言,选材“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创作,非一时一刻的冲动,多少回路过天安门广场,多少次望见人民英雄纪念碑,谁又知道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十多年前,咏之接触到河北曲阳石匠雕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故事。作为石匠之乡,那里的石匠祖祖辈辈以雕刻为生。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的头一天,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上奠基。那些雕过龙凤、雕过皇宫帝陵的石匠们,人生轨迹从此与新中国交织在一起。

  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样一个宏大题材,视角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领袖为主角,也可以碑体设计者梁思成、林徽因为线索,还可以浮雕创作者吴作人、刘开渠、傅天仇、张松鹤等画家、雕塑家为素材。但咏之独辟蹊径,以石匠的故事为切入点。他认为,石匠是人民的一分子,由普通的石匠雕塑人民英雄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北京演艺集团为该剧召开的专家研讨会上,著名评论家王蕴明认为,这部剧看后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惊喜!通过石老爹一家人的命运跌宕和情感轨迹,透射出英雄来自人民、人民铭记英雄、人民创造历史的时代主题。作品从大事着眼、从小事着手,从“侧峰”走到“高峰”,艺术笔法在当前主旋律作品中非常少见。

  在这个戏里,人民不是抽象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人,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一种顶天立地的不朽精神,一种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一个宏大的主题,让一群鲜活的人物来呈现,体现出了编创者的艺术功力和思想深度。作品说的是纪念碑,是石匠,更说的是牺牲的英雄和英雄的人民。他们创造历史,精魂不灭,无疑这也是对英雄、对祖国、对人民的一曲艺术颂歌。

  推出精品力作 高歌时代旋律

  《人民英雄纪念碑》自2018年12月成功首演,至今已演出四版50场,足迹遍布京郊大地。一些戏迷追看多场,就连不熟悉河北梆子剧种的青年观众都说,家长里短的故事里,蕴含着中国老百姓的家国情怀。

  这部剧的男女主角由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王英会、王洪玲扮演。他们精湛的演技,将河北梆子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主人公石老爹、玉琴的核心唱段,高亢激昂时动人心魄,低回婉转时催人泪下,成功将主题创作的核心思想延伸至质朴深挚的父子情、夫妻情,延伸至浓郁深沉的革命情、同志情,延伸至人性深处的闪光点。

  网友海棠盈香写道:“玉琴的唱段中有一句超高音,唱得极其漂亮,简直能穿越崇山峻岭,能穿透人的心灵,当时我就感觉那一嗓穿透了剧场,穿越了长安街,直接传到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那里,千千万万的烈士英魂都听到了!”

  河北梆子的高亢激越,与剧情人物的慷慨悲歌相得益彰,互为成就,符合“戏保人、人保戏”的艺术规律。著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观后评价道:“《母亲》的出现是评剧之幸;《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样一出具有高格调的剧目诞生,是河北梆子之幸。”

  201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等领导调研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对剧团提出要求,要抓好代表剧目创排,稳步提升戏迷群体。剧团第一时间积极回应,在剧目上下功夫,精益求精搞好创作。

  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该剧出品人康伟告诉记者:“《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一次集团培育搭建艺术生产孵化平台,带动院团主题艺术生产创作的有益尝试。集团积极贯彻落实蔡奇书记在市属文艺院团改革发展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着力引领院团以作品赢得市场、传承文化。该剧的成功,还源自于主创团队勇于突破、攀登高峰的决心与魄力,更得益于主创团队200余个日夜探讨论证,数易其稿、不遗余力的付出与辛劳。”

  舞台艺术作品必须最终靠故事、命运吸引人,靠情感、性格打动人。《人民英雄纪念碑》体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吸引力和创造力,高度契合正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体现了“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的家国关系,意义深远,感人至深。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7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