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卓仁禧:许身化学科研报国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卓仁禧:许身化学科研报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8-08 05: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追思】   

  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 张锐

  8月6日,著名化学家、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卓仁禧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学家,卓仁禧院士怀揣科学强国之梦,倾尽所学只为民,书写了一篇篇科研报国的精彩华章。

卓仁禧:许身化学科研报国

卓仁禧 资料图片

  1931年2月,卓仁禧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有感于新中国成立后如火如荼的工业化建设,他毅然从农学转攻化学。1953年,从复旦大学毕业的卓仁禧,被分配到武汉大学工作。1957年至1959年,他又到南开大学进修,开展有机硅化学研究。此后,他回到武大工作,直到2018年12月光荣退休。

  从研制光学玻璃防雾剂,到彩色录像磁带黏合剂和助剂,再到合成多种基因治疗化学载体……卓仁禧毕生从事有机硅化学和生物医学高分子等方面的研究,成功解决了不少关乎国防及民生的难题。

  1972年,部队有关部门找到武汉大学,提出光学玻璃防雾剂的研究课题。卓仁禧分析认为,光学玻璃出现雾点影响透明度是玻璃被腐蚀的现象,如果在玻璃表面覆盖一层很薄且透明的疏水分子膜,可能会达到防雾的效果。他创造性研制的有机硅光学玻璃防雾剂,用作多种光学器件保护涂层,有力提升了我国有关军事装备的性能。1976年,他不辱使命,短时间研制出了用于毛泽东同志水晶棺的防雾剂。

  不光是解决炮镜、望远镜等“看不清”的问题,他还成功解决了当时电视屏幕的“闪”点问题。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用于电视广播的录像磁带,偶尔会使屏幕上出现像流星一样的“闪”点,计算机用磁带也发生漏码问题。1975年,武汉一家磁带工厂找到了卓仁禧。分析了工厂的生产环节和原材料后,他和同事将原材料二元共聚物进一步部分水解,变成略带亲水性的三元共聚物,并加入一种有机硅化合物作为助剂,增强了无机磁粉和三元共聚物黏结。就这样,“闪”点奇迹般地从电视屏幕上消失了。彩色录像磁带黏合剂和助剂的合作研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创造无穷期,科研就是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卓仁禧将主要的精力投入生物医用高分子的研究上。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药物及基因传递载体,生物活性高分子,组织工程材料……卓仁禧带领团队成果迭出。他不但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励,还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会士。

  倾尽所学只为民。20世纪90年代,我国很多大型医院相继引进磁共振成像设备,并配套进口造影剂。然而,这种磁共振成像造影剂价格高昂,每支20毫升针剂售价就达2000元。为了减轻病人看病负担,卓仁禧带领团队很快就合成了与进口商品相同的钆造影剂,成本仅几十元。

  因为科学研究卓有建树,国外的一些朋友、企业多次邀请卓仁禧出国工作,但他都婉言谢绝。多年来,他一直将一位学生送的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挂在书房。这约略可以窥见他扎根祖国大地做科研的拳拳之心。

  1997年,卓仁禧当选中科院院士。“当选之后与当选之前没有什么区别。”在他心里,最要紧的是积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培养人才,维护科学精神,发扬优良学风,起表率作用,把生物医用高分子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些。

  “搞科研就是要发挥创造性。”卓仁禧常常对同事和学生说。

  在武大执教的数十年里,他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能力”。他认为,既不能抱着学生走,也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在科研方向上,卓老师给每个学生充分的自由,让我们自己去不断开拓新的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先正说,卓院士总是鼓励大家,在实验室一定要多动手做实验,不能光想不做,自己不实践永远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1993年,武汉大学成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卓仁禧担任实验室主任。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实验室。

  “七十多岁时,卓先生仍然坚持亲自讲授研究生课程,还精心准备幻灯片。卓先生八十高龄仍坚持自己步行到实验室工作。”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贺枫说,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卓先生都是我的榜样。

  “卓老师用他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为我国的科学发展作出贡献不是一时兴起之事,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投入一生的精力为之奋斗。”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郑迪威说。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8日 10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