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安详宁夏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安详宁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8-13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名家看宁夏】    

  作者:郭文斌(宁夏作协主席、银川市文联主席)

  一直以为,“宁夏”之“夏”出自“夏商周”,之“宁”出自《尚书》“康宁”。《说文》释“夏”为“中国人也”,释“宁”为“安”。“宁”“夏”联袂,应是“中国人安”。人安先要心安。也许是天地相感,正是这块土地,孕育出《寻找安详》,正是它,让不少人来宁夏寻找安详。评论家晓华女士来宁,送行时,她说,从六盘山到贺兰山,一路走下来,能够最贴切地表达观感的,还真没有比“安详”更贴切的,无论是天空,还是大地,还是百姓的表情,都是两个字:安详。

  近年,我以文字统筹、撰稿、策划的身份配合央视拍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协助剧组为宁夏拍了三集节目,分别是《单家集》《南长滩》《将台堡》。这三集节目,主题为“尊让美德”“规矩美德”“还乡美德”,正好可以表达宁夏的大安详。单家集的回汉一家亲主题,让审片领导感动得流泪;南长滩的规矩意识天下少见;将台堡作为中国工农红军会师地,将“走好新的长征路”通过“农历精神”演义为新时代盎然的诗意,两位“还乡”青年“如何让百姓在不离乡不离土的前提下过上好生活”的成功探索,不但“农历”,而且“时代”。

  “不能保持的快乐不是真快乐,不能保持的幸福不是真幸福,不能保持的财富不是真财富”,这是拙著《醒来》中的一段话。在我看来,宁夏人既注重社会发展的速度感,更注重“农历”“安详”“乡愁”的保持感,既注重物质的获得感,更注重心灵的安宁感。

  相对于动荡来说,安宁就是福利。相对于浮躁来说,安详就是风景。

  今年清明,著名学者陈思和先生提议在复旦给拙著召开研讨会,他在主旨发言中讲:“从经济上着眼,沿海城市的确发展非常快,像上海,包括长三角地区,近二十年来都像进入到魔幻世界,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发展。但是如果从文化的原创力来看,我一直都有这种感觉,中国的西北地区,经济上可能不是发展得那么快,但是西北地区的文学却非常好,不仅非常单纯,而且很有力度。作家艺术家们创造了一种没有杂念的虚构的精神世界,显示出很清澄很大气的文学状态。那样一种文学状态也是精神状态,慢慢的就会呈现出来文化的力量。”

  这种文化力量,也许正是宁夏的魅力所在。

  2011年,中国作协把第一个“文学之乡”授予宁夏西吉县。2016年,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到西吉做题为“文学照亮生活”的演讲并考察,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她深情地讲,“文学是这里最好的庄稼,这里是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粮仓”。2018年,“中国文学的宁夏现象”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自治区领导在致辞中用“小省区、大文学,小短篇、大成绩,小草根、大能量,小作品、大情怀”来总结宁夏文学,从中,让人重新体味“宁”,体味“夏”。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3日 07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