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精卫之魂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精卫之魂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8-16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天津篇·记者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 陈建强

  1988年10月,当修葺一新的天津站正式启用时,中央穹顶上一幅壁画《精卫填海》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在这幅巨型油画中,海天茫茫,海浪翻滚,头顶彩虹背生双翅的精卫在7位仙女的簇拥下,像利剑一般穿透厚厚的云团,将碎石抛入大海,激起冲天水柱……

  天津地处黄河故道,退海之地。在上古传说中,天津之地便是由精卫填海而来。因而,天津人对于精卫这只神鸟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在他们看来,精卫集爱、美、坚毅于一身,表现出改天换地的气魄和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如今,“精卫之魂”已经内化为天津这座海滨城市的性格特征。

  决心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陶渊明

  300多年前,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乘一叶扁舟来到天津,留下了“津门极望气蒙蒙,泛地浮天海势东”的喟叹。彼时,得漕运之利,五河流经的天津即有“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的美誉。

  然而此后经年,在天津城区与渤海湾之间,却始终是一望无际、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

精卫之魂

天津成功举办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全力打造“天津智港”,建设智慧城市。图为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现场。张磊摄/光明图片

  1984年,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向津门,中国最早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开发区就在这里起步了。两年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挥毫写下“开发区大有希望”!

  天津开发区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天津市原副市长叶迪生回忆当年创业的艰辛感慨万千:“刚起步时,开发面积仅有4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才2000多万美元。”

  时光荏苒。弹指间35年过去了,以天津开发区为核心区的滨海新区伫立在渤海湾畔,已经成为常住人口299万的环渤海经济圈的“辐射源”。2005年,滨海新区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2014年12月12日,滨海新区获批自贸区,成为北方第一个自贸区。而今,滨海新区共吸引外商投资企业1.5万家,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49家,成为世界级的“投资热土”。

  昔日的退海滩涂,如今不仅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重镇,也蝶变为四季如画的美丽家园——中新生态城,正在成为天津市民最心仪的地方。2007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由1/3盐碱荒地、1/3废弃盐田和1/3污染水坑组成的30平方公里“生态禁区”。经过十余年“衔微木填沧海”般的不懈奋斗,一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破茧而出,建立了全球首个城市绿色指标体系,树起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面旗帜,荣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授予的“全球绿色城市”称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正是中新生态城居民的生活状态。

  信心

  深谷为陵岸为谷,海水亦有扬尘时——张耒

  天津曾是我国工业文明先驱城市,如今已成为高端产业集聚之城。

  曾经生产出“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块手表”“第一架照相机”等若干“新中国第一”的天津,在改革开放后,也曾一度陷入低谷,乐观豁达的天津人也曾沮丧失望。

  难忘1976年7月28日那个“黑色凌晨”,一场强烈地震不期而至。在这场大地震中,天津是仅次于唐山的重灾区,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停产企业289个,占企业总数的33%,直接经济损失39.2亿元。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信念下,天津人显示出“不服输”的倔强。

  在地震中遭到重创的天津碱厂,当时几乎成为一片废墟:高48米的蒸吸车间厂房被拦腰折断,超10万平方米的厂房被夷为平地,542台设备报废,供水供电全部中断……然而,仅用45天,停止运转的滤碱机就又发出了“隆隆”轰鸣,干燥锅又生产出洁白的“三角”牌纯碱!

  坚忍与乐观,是天津人的性格。那一年,170多万天津市民栖身在用竹竿、木棒、篱笆、苇席和黄泥或帆布搭建起来的总计23万间临建棚中。春节临近时,人们照常去购置年货,写春联、贴吊钱,炖肉熬鱼的香气溢满了大街小巷……记得一间临建棚的春联是这样写的:遇震灾政府送温暖,抖精神重建新家园。横批是否极泰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天津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上,开始踏上新征程。

  天津因港而立、借港而兴。新中国成立前,天津港历经战火洗劫,码头设施破坏殆尽、航道严重淤积,几近“死港”。70年后,这座历经沧桑的老港重新焕发了青春。今天的天津港对外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30万吨级船舶可自由停靠,年吞吐量从70年前的不足百万吨增长到超过5亿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港。

  经过艰难的转型,以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天津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稳居全国前列,正加速从传统制造之城向“智”造之城转型。今天的天津,已经有了“新名片”:全球唯一在7000米水下长时间连续稳定工作的“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国内首款商业化远距离虹膜人脸融合识别产品、国内首款电动大载重无人机平台、国内首款64核通用处理器、全球首个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全球首台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原型机……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相继问世,让天津“智”造的名片越来越亮。

  一个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天津智港”正向我们走来。

  恒心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

  天津,是你来了就会爱上她的城市。穿城而过的海河,赋予了这个城市独特的韵味和灵气。五大道的小洋楼,呈现着“万国建筑博物馆”的洋气;古文化街上,天后宫、杨柳青年画、泥人张……令人遥想津城的浮华往事。如果有闲在茶馆里听几段津味儿相声,或是乘坐游船欣赏夜幕下海河两岸的繁华闪耀,你会由衷地感叹:“生活在天津是一件幸福的事!”

  把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是这座城市70年来一以贯之的追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从群众最盼、最难、最急的事情入手,千方百计改善民生,让天津人的幸福指数直线攀升:从解决“入托难”到破解“看病贵”,从“15分钟健康圈”实现全覆盖到推进医保提标扩面,从持续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到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生态治理……近几年,天津把财政总支出的75%的“蛋糕”切给民生,千百桩民生事实现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

  为了让群众享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宜居的环境,眼下,天津市正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规划建设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在寸土寸金的地方构建大绿、野趣、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生态景观,体现了天津人民践行“绿色发展”的雄心与恒心。

  融进天津人血液之中的精卫魂,就是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天津人相信:山再高,不懈攀登,定能登顶。正如天津文化名人李叔同所吟咏的那样:“魂魄化成精卫鸟,血华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6日 06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