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答问】
编者按
在北京加快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引领并推进全国文化发展的背景下,8月18日,“2019北京文化创意大赛”落下帷幕,最终63个文创项目在来自全国各地的4611个报名项目中脱颖而出。这一连续举办了四年的赛事在学界、业界眼中具有风向标意义。
透过大赛这扇窗口,如何理解北京加快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谋篇布局?大赛传递出全国文创发展的哪些新信号?在助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中,文创产业如何发挥作用?光明智库特邀大赛评委会专家与您畅谈,思考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大局。
青少年在体验2019北京文创大赛创新组一等奖项目“卫星星座技术下的航天教育”。光明图片
本期嘉宾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熊澄宇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祁述裕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 魏鹏举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 梅松
擦亮北京文化“金名片” 支撑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可否说,北京文化创意大赛也是擦亮“金名片”的一种方式?连续举办四年的大赛,对于推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发挥了什么作用?
梅松 郭红松绘
梅松: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首都文化建设,并就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作出重要指示,为北京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新时代文化创意的源泉。北京文创大赛举办第一届时,就设立了非遗及IP开发这一项目组别,第三届大赛设立了文博文创主题赛区,今年继续增设公园文创主题赛区,可以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大赛持续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北京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的确是擦亮“金名片”的一种方式。
按照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成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牛鼻子”。如何高效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具有重大意义。大赛每一场赛事和活动的场地选择,正呼应了这一路径。
北京赛区初赛、复赛、决赛共设立39个分赛场,超过半数赛场都是对老旧厂房或商品交易市场升级改造而成的文创园区和众创空间。例如,房山区初赛和文化旅游类复赛的赛场,是在原化工四厂及周边区域基础上升级改造的房山区东方1956文化创意产业园。赛场的选择,一方面展现了北京立足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开展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全社会对老城保护、老旧厂房升级改造等问题的关注。
魏鹏举 郭红松绘
魏鹏举:北京文创大赛对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起到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
许多参赛项目都是依托北京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发起的,在大赛中取得了佳绩。特别是从最近两届大赛来看,以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为核心和方向的参赛项目比往年明显增多。许多项目未来的应用方向就是瞄准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一些重点领域,比如“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我在大赛中发现,不少项目普遍关注老城区保护、开发和利用,聚焦“三个文化带”的建设和开发等,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北京文创大赛在全国的分赛区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甚至已开始向海外征集项目。从趋势上看,北京通过文创大赛这类文化创新载体,将更好地发挥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以正确的文化导向为核心体现新理念、新开拓、新业态
光明智库:回顾北京文创大赛走过的四年历程,您认为与其他地区的文创大赛相比,它有何独特之处?今年的北京文创大赛释放了哪些文创新信号?
魏鹏举:北京文创大赛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与完全市场导向的比赛不同,“文化”二字,决定了大赛的核心在于其正确的文化导向、文化价值观,这也正是大赛多年来所坚持的基本立场。经过几年来的培育,赛事越来越规范、公正、透明,相信通过这样的机制会为北京乃至全国遴选、输送一批具有成长性的优质文创企业。很显然,参赛项目的质量逐年提升,尤以本届大赛项目质量最高。三年的大赛运营提升了项目的吸引力,因此报名参赛者也逐渐增多,项目基数越大,出现优质项目的概率也就越大。专家评委严格的评审和遴选,是保证参赛项目质量始终保持高水平的关键。我们看到,北京文创大赛越来越“火”,从最初覆盖北京地区,到辐射京津冀,再到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征集文创项目,大赛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知名文创品牌赛事,在全国文创人心中有着很强的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
熊澄宇 郭红松绘
熊澄宇:四届文创大赛共有参赛项目上万个,在参赛团队方面,有在校大学生,也有专业文创工作者,他们同台竞技,促进文创园地百花齐放。在项目内容方面,有国际化的宏观领域,也有传统工艺范畴,还有新兴技术应用,更有沉浸式体验项目。这也传递出全国文创产业发展的一个走势:产品由一点转向多点,由大众化传播转向分众化传播,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原创性、差异性、唯一性。很多文创产品拥有自主产权,拥有特定的用户人群和商业模式,从供给侧角度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梅松:本届大赛亮点很多:首次面向海外征集优秀文创项目,吸引了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81个项目参赛;结合文创新热点、新业态,大赛首次设立动漫游戏、冰雪创意、纸艺创意等八大主题赛区,彰显产业活力;首次设立中小学文创展示活动,深挖教育资源和青少年创新创意活力;首次开办文创市集,打造“文创不夜城”,以“市集+园区”模式推动了园区发展。目前6个文创市集累计吸引67.2万人次观览,产生销售额共计129.1万元。
祁述裕 郭红松绘
祁述裕:北京文创大赛举办了4年,我也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身份参加了四届的评审工作。本次大赛的定位是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平台,并助力相关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往年相比,大赛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整体质量高。参加本届大赛总决赛的文创项目质量超过以往历届。参赛企业尽管创业时间都不长,但其中部分企业已经在行业里处于领先地位,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二是亮点多。在热点领域取得了新突破,在新领域开展了新探索。三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仍是热点。与历届文创大赛一样,本届参赛项目中,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项目最具创新价值,发展潜力也最大。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包括科技与文化内容融合、科技与文化形态融合两个方面。科技与文化内容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内容呈现方式,科技与文化形态融合则带来新的文化样式。前者如“卫星星座技术的航天教育”创意项目,后者如无人机集群表演系统。
为“从赛场到市场,从创意到生意”定标准
光明智库:文创大赛不仅是一场比赛,也搭建了文创项目从赛场到市场、从创意到生意的广阔平台。请问本次大赛在推动项目实现市场转化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对全国文创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梅松:北京文创大赛自2016年创办以来就有清晰定位:大赛绝不仅是一场比赛,而是致力于借助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产业资源、专家资源和社会资本,搭建起一个挖掘、孵化优秀文创项目和人才的平台。为实现这一目标,大赛设立赛事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媒体服务中心,探索出项目落地孵化的“四步走”策略。
第一步,活动“弹无虚发”,创业政策先行。大赛打造了“文创政策面对面”品牌活动,邀请相关人士进行产业政策解读,与参赛选手直接交流,发挥了答疑解惑的作用。来自台北的参赛选手沈国晔说:“参加这项活动让我对北京的相关政策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少走了很多弯路。”
第二步,整合专家智慧,助力项目完善。专家是大赛平台的重要组成,几年来平台已积累了600多位产业学者、投资专家。他们不仅在赛场上对项目进行精准点评,还在赛后通过创业服务中心打造的“文创专家号”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步,精准对接市场,了解消费需求。为助力项目转化,大赛今年首次打造了“北京文创市集”。市集定位精准,为文化创意领域的创业者和项目提供了专属平台。除了售卖产品,创业者会与消费者直接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审美偏好,有助于提升项目质量。
第四步,充分展示自我,打造文创“网红”。大赛搭建媒体服务中心,对赛事进行多角度报道,让很多文创“网红”脱颖而出。
祁述裕:本次大赛成为推动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北京文创产业中走在最前沿、最具有活力的是互联网企业和设计创意企业,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是驱动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个轮子”。我们都知道,文化企业中95%以上都是小微企业,它们面临投融资难题,创业风险也很大。本次赛事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搭建了平台,让真正优秀的项目获得资金支持,让存在差距的项目对标优秀找到不足,对小微企业的壮大发挥着关键性指导作用,同时也为风投公司选择投资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获奖的优秀项目都得到了风投公司的青睐。企业的发展如同人生历程一般,最关键的总是最开始的那几步,这对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十分必要。
熊澄宇:从产业链角度看,创意处于整个文创产业链的高端,本次参赛的创意项目折射了中国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呈现了文创产业的鲜活生态,也引领着整个产业的发展。这些创意项目不仅代表了文创产业,也展现了文创产业和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综合关系,体现了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情况。既然涉及创意项目的市场转化,就需要关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需要得到社会与市场的认可。本次大赛特别强调商业模式,就是对项目实现由创意到生意、由赛场到市场的转化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标准。
为对外文化交流、参与国际竞争积累经验
光明智库:本次大赛面向海外征集项目。在我国全面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如何评价此举的重要意义?
魏鹏举: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非常需要借助市场的渠道和商业的力量,这一点已经是全球文化发展创新的普遍规则。
北京文创大赛积极拓展国际赛场,建立了一个实现中外文明交流对话的良好模式。一方面,面向海外征集项目,体现了北京在文创产业发展上的开放包容,向世界发出热诚邀请,共同促进北京文化产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大赛积极面向海外征集优质文创项目,表明中国的资本对于全球优秀文创项目非常感兴趣,也欢迎国际资本在合规的情况下,参与到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来。
祁述裕:面向海外征集项目,为中外小微文化企业交流搭建了高端平台,为中国企业了解海外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提供了窗口,也为探索中外文化企业的合作和交流积累了一定经验。
梅松: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树立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主体。
大赛通过积极主动地“请进来、走出去”,为更多海外优秀创业者搭建起一座了解、参与北京文创产业的桥梁,为国内优秀项目开辟了出征海外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有效渠道。
比如,今年大赛的纸艺创意赛区定向邀请了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211名成熟设计师参赛;动漫游戏赛区不仅积极动员美、日、韩、德、法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企业参赛,还邀请日韩等海外企业代表,为本次进入决赛的企业对接国际化资源提供相应的海外落地服务。
随着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与者不断增多、影响力不断提升、品牌力不断加强,北京文创大赛有望成为北京文创产业向海外持续输出先进理念、品牌、模式、产品和服务的策源地,并以辐射全国的核心竞争力,带领全国优秀文创参与者走出去,参与全球文创市场的激烈竞争,全方位展示我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
数据链接
文化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活力
一、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
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比2015年增长42.2%;2016年至2018年年均增速12.5%(未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下同),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3个百分点。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3.97%提高到2018年的4.30%,占比逐年提高。
二、文化产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38280亿元,比2015年增长32.5%,年均增速15.1%,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8.3个百分点。
三、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提高,占比仍偏低。
2018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27元,比2015年增长8.9%;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低于2015年4.8%的水平。其中,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271元,比2015年增长4.5%;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80元,比2015年增长17.2%。
四、文化贸易多年保持顺差,文化走出去成效明显。
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024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1.0%,年均增长0.3%,增速比同期全部货物进出口低5.0个百分点;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2.2%,比2015年下降0.4个百分点;文化产品贸易顺差为827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13.5%。
2018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85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9.7%,年均增长3.1%;占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18.1%,比2015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主要包括工艺美术品、玩具、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广播电视电影专用设备等,相对而言,我国文化出口大多以简单加工制造产品为主,而进口以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高端设备为主。
(数据来源:最新版《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张景华、董城、王斯敏、王美莹、蒋新军、周梦爽 光明日报通讯员 贾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