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石河子大学: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石河子大学: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9-01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天山脚下有个石河子大学,全国9所高校都有老师在石河子大学任教。”

  说这话的人叫夏文斌。他9年前还是北京大学的教师,如今的身份则是石河子大学的党委书记。

  在教育部和全国高校的关心与支持下,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9所学校组成的高校团队,近20年来围绕石河子大学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深入开展各项工作,让石河子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石河子大学也主动承担起兵团向南发展的重任,派出大量的师资队伍前往更需要老师的地区,创新性地开展新一轮的援助工作,实现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和谐发展局面。

  一段援疆路,一世援疆情

  诞生在解放新疆路途上的石河子大学,是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新疆的长期发展创办的一所高校。受基础条件等各方面原因所限,石河子大学的发展遇到了困难。在全国对口支援大潮的带动下,石河子大学迎来发展机遇。

  石河子大学中文系2002级学生张瑜至今还记得,2004年3月新学期开学时,教室里来了一位身材高大、衣着整洁的老师。他站在讲台上说的第一句话是:“同学们好,我是北京大学的孟二冬,现在开始上课。”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孟二冬主动要求到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他所讲授的唐代文学课,让同学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这门课竟然有这样大的魅力。孟二冬旁征博引,文采飞扬,隽永的竖行板书,中气十足的嗓音为边疆学子缓缓打开了古代文学的大门。那堂课,大家做了厚厚一沓笔记,有的“甩着胳膊直喊手酸”。

  夏文斌曾多次说:“我第一次踏进石河子大学校门,就把自己当作石河子大学人了。”2012年,夏文斌在石河子大学党委决策下,主导成立了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并担任院长。他通过探索,对研究生思政课进行了专题化教学改革,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进行专题化教学,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教学中的问题,采取学生讨论、辩论、实践考察等方式,大大提升了思政课的影响力和针对性,深得广大学生喜爱。

  2005年8月,新疆石河子大学迎来了江南大学校长陈坚亲自带队的考察团,双方就如何开展有效的对口支援进行了探讨,江南大学与石河子大学结下情谊。

  2014年春天,江南大学老师陶谦来到石河子大学,用最短的时间听完学院所有老师讲课,详细记录了每一位老师的特点,并结合江南大学相关课程、教师授课方法和学科发展,组织了多次教学研讨会,极大地提升了青年教师授课水平。他还主动承担起《食品工艺学》《饮料概论》等课程的授课任务。

  陶谦的妻子朴银实是一位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本可以选择60岁时退休,她却向学校领导提出“到石河子大学去”的要求。看到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师紧缺,教了一辈子化学的她,又重新拿起粉笔,承担起了教学工作。一对夫妻就这样开始了援疆工作。

  2015年12月31日,重庆大学援疆教师李江涛在离开石河子大学时,感慨地说:“不知不觉,500多个援疆的日日夜夜过去了,离别在即,我感到很多工作还没有做完,我舍不得离开,不忍心告别。”

  在石河子大学师生的记忆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穆春来教授、何传江教授、李声杰教授、董正英教授、龙付教授、李鸣教授、张家霖教授、叶忠教授、张金利教授等等,一长串名字的背后,是他们把自己的知识与才华贡献给了石河子大学的发展,留下了对那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思念。因为在他们的骨子里,早已刻下这样的字样:一段援疆路,一世援疆情。

  提升教学能力,服务更多群众

  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带来的不仅仅是众多国内一流的教师站在了石河子大学的讲坛上,更有一群群年轻有为的石河子大学老师走进了对口支援高校的大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孙桂香、张爱萍等石河子大学的年轻教师进入北京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读上了博士研究生。进修学习的教师更是数不胜数,挂职干部也是人数众多。

  2015年,一项全新的项目正式启动:石河子大学青年教师与对口支援高校名师“结对子”。当年就有18名优秀青年教师到对口支援的高校,与名师建立“一对一”的指导培养关系。

  而对口支援高校为石河子大学引进的7名“绿洲学者”,与华东理工大学成功申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两名,更是极大地提升了石河子大学的科研教学能力。

  正是在这样全面对口支援的背景下,石河子大学服务基层群众职工的能力越来越强。

  2018年9月,塔里木大学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分院挂牌运行,新招收的81名学生在石河子大学正常开学。没错,这是塔里木大学的学生,因为塔里木大学目前尚不具备教学能力,所有学生均由石河子大学招生培养。

  而为了培养兵团南疆急需人才,石河子大学停招部分社会需求少、专业与社会切合度差的专业,新增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纺织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一批兵团特别是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专业。

  陈学庚院士团队在南疆建立了农田残膜污染治理试验示范基地和南疆特色林果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与示范基地,在一师6团、10团等地区种植15000亩棉花开展地膜试验示范,研制改进出多种新型残膜回收机。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去年完成了生态水利院士工作站南疆分站的调研和合作洽谈,在南疆师建立生态水利院士工作站分站,筹划南疆水资源重大项目研究。

  化学化工学院长江学者郭旭虹团队发挥农学、化工、材料、工程等学科交叉优势,吸收工程、生物固沙的优点,嵌入南疆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针对风沙传播路径上关键地区、特殊困难立地条件,构建了一套“工程—生物—化学”一体化的防风固沙体系。去年在第十四师224团英阿瓦提村村南10亩风沙灾害区域开展试验示范,初见成效。今年,这个团队扩大示范面积,进一步优化固沙体系,固沙更加规模化、规程化、固沙剂产品化。

  一件件实实在在的送科技下乡活动,让石河子大学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更赢得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更多学生扎根基层奉献青春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桑华非常忙碌。她带着自己的团队,深入南疆师团连队,一个点一个点地察看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提出改正意见,指导大学更好地服务基层。

  仅去年暑期,石河子大学就组建校级及以上社会实践团队47支。其中39支团队前往南疆,参与师生638人,分别到南疆169个连队、村、社区等开展活动,主要以教育帮扶、科技支农、政策宣讲、爱心医疗、民族团结、文化建设、艺术下乡等项目为内容,在学校掀起了“石大学子走兵团”的热潮。

  从2007年起,石河子大学就开始长期派出学生开展实习支教工作,连续12年累计派出学生3934人到基层学校实习支教。根据南疆师需求,石河子大学春季派出363名学生、秋季派出205名学生赴第三师、第十四师和和田地区墨玉县开展实习支教工作。

  在这样的氛围下,石河子大学学生在就业选择时,也把目光投向了基层单位。去年,5411名本专科毕业生年终就业4804人,其中留在新疆、兵团就业3053人,占63.55%。

  说起这些,夏文斌深有感触地说:“石河子大学是在全国对口高校的帮助下提升了自我的教学科研能力的,现在,我们将优良传统传承下去,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更需要帮助的基层,送出更多玫瑰,奉献更多群众,发挥高校职能作用,秉承石河子大学创办时的初心,牢记高校的使命与任务,做出石河子大学应尽的努力与贡献。”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01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