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艺培村”蝶变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艺培村”蝶变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9-05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龙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未晓芳

  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湘江之滨,有片近600亩的水域,被称作后湖。背靠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有一群艺术家在此结庐而居、抱团共赴,推动优秀文化品格融入城市血脉,让这片曾经“远近闻名”的“臭水湖”、国内知名的“艺培村”蝶变成为今天的生态湖泊、艺术高地。

  自发聚集的“艺术家群落”诞生

  2018年12月9日,细雨蒙蒙。湘籍知名艺术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一场重要的活动——后湖国际艺术园开园。这一天意味着他们“扎根”创作多年的后湖,正式成为湖南一个地标性文化艺术园区。

  后湖西岸一栋红砖瓦房,是知名画家朱训德的工作室。乍一进门,一幅宽约15米、高达4米装裱精美的绘画作品十分抢眼,这幅《听泉》,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衔接岳麓山、湘江、岳麓书院,环绕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3所高校,放眼全国,很难找到这样的艺术区域。”2013年5月,朱训德决定将工作室搬到后湖。

  当时,经营培训学校多年的赵荣军也察觉到这点。他投资4800万元,租下后湖的核心区——“桃花岛”,对老旧建筑进行修复和改造,希望打造一个艺术家创作、交流的平台。

  这一改造,刚好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和西寻找工作室的需求不谋而合。陈和西入住后,60多位湘籍艺术家相继在这里开设个人工作室。至此,一个自发聚集的“艺术家群落”在后湖诞生。

  “艺术家需要接地气,需要和外界交流,而不是待在小我的世界闭门造车。”知名雕塑家肖小裘看上了后湖强烈的艺术氛围。如今,两层小楼的工作室,不仅床铺、沙发、锅碗瓢盆一应俱全,院子里还种上了丝瓜、小菜,这里俨然成了他的“家”。

  野蛮生长曾是后湖的“梦魇”

  在后湖东岸、长沙麻园路西侧1500平方米的脚手架艺术馆内,星云大师墨宝、贺大田油画联展热闹非凡,不少艺术爱好者和过往游客慕名而来。

  “这里以前是后湖渔场的三栋饲料仓库,后来变成废弃的农贸市场,经过设计大师巧手微改造,就变成了现在的脚手架艺术馆,真是不可思议!”原后湖新村村委会主任、72岁的吴文均看着后湖的变化,内心倍感欣慰。

  “20世纪50年代,这里只是岳麓山的一条排水渠道。1959年岳麓山渔场成立,水域面积最大的时候有近千亩。”吴文均回忆说,90年代起,随着项目征收、建筑垃圾填埋,湖面面积逐渐萎缩,后湖渐渐变成了死水湖。村民们争先恐后把房子租给培训机构,有些人家还在空地、菜地搭建了临时建筑以供出租之用。在赵荣军看来,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也是后湖的“梦魇”。

  90年代末,依托毗邻大学的优势,后湖的艺术培训机构有200多家,每年培训各类艺考学生5万余人,成为国内知名的“艺培村”。培训机构、高校学生公寓、居民区的生活污水直排后湖,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直接倾倒在湖里,后湖成了“垃圾收集站”,随着大量培训机构的撤出,后湖成了“废城”。

  唤醒创作灵感 带动区域发展

  2014年,后湖的发展环境出现了转机,长沙市和岳麓区有关部门从自发聚集的艺术家身上看到了长沙艺术高地的雏形。但有创作场地,有艺术家,还不够。创造良好的环境,让艺术家留下来,唤醒创作灵感,带动区域健康发展,才是关键。

  2015年,一场生态攻坚战率先打响。为了全面斩断污染源,长沙市和岳麓区有关部门向违章建筑宣战,先后拆除后湖周边违章建筑3118栋、共60余万平方米,关停食品加工厂、废品回收站等600多家。先后清理外运了60余万立方米淤泥,彻底根除后湖长年累月淤积的污染物,力保一湖活水。

  在后湖新村,村民原来的自住房全部保留,经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改造,340亩基础设施、348栋民居外墙焕然一新。“如此人文底蕴深厚、有山有水的宝贵城中地,不能搞大拆大建,要有机改造。”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说。记者了解到,岳麓区城投公司统一将民居打包回租。据统计,仅民居租赁一项,居民平均每月每户固定收入在1万元以上。

  在后湖艺术园的规划图上,用不同的颜色将这片区域一分为三——水环境整治区、科技创新区、文化创意区。产业方向与生态环境一道改观,进而避免重蹈培训机构疯狂生长的覆辙。

  一座城市的伟大,不在高楼林立,而在于有文化、有精神、有品质。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王跃文说:“从长远看,文化艺术是一座城市最根本的软实力,能带给市民高品质的文化艺术生活,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和精神品格,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05日 09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