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科技强军 为国铸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科技强军 为国铸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9-14 03:2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谈】

  作者:钱七虎(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本报记者袁于飞、通讯员云利孝采访整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建设了很多战略工程,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南京长江隧道,到黄河、青岛、厦门隧道,从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到珠港澳大桥,这一系列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大国工程,我都有幸参与其中。我主要从事的防护工程也实现了由跟跑再到部分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我的专长是防护工程。到底什么是防护工程?通俗地说,古代的武士格斗,一手拿矛,一手拿盾,盾是保护自己,矛是进攻敌人。打仗的时候,我们不但要有可以消灭敌人的武器,也要有保护自己的防护工具。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面临核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武器装备的有效防护遭受严峻考验,那时的中国矛还不够锋利,不足以对敌人形成威慑,那么作为盾的地下防护工程建设,显得紧迫而有必要。对于国家而言,防护工程其实就是国家的盾,它与国家的和平息息相关,是我们和平生活的重要保障,是我国战略工程安全的“金钟罩”。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矛必有盾。每当战场上出现一种新的进攻武器削弱防护工程的作用时,防护工程的形式、材料和配置也会得到新的发展。信息化战场上,随着卫星侦察监视技术发展、精确制导武器的应用、配备智能引信的钻地导弹命中率、钻地能力和破坏力也越来越强。这些都对防护工程提出了更大挑战。

  盾要随着矛的发展而发展。相应地,防护工程建设也要适应新的时代条件和变化的战场环境,不断升级发展。《孙子兵法》讲,“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信息化战争中,伪装和防护不是“无能为力”,而是要走伪装防护、土木工程防护与信息化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路子,既要重视地下防护工程的建设,也要探索自适应智能伪装技术、防精确打击干扰引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野战工事防护上的应用。在防护工程的设计上要有前瞻眼光,不仅要能防住当前的威胁,还要能防未来可能的敌战略武器打击,什么钻地弹来了都不怕。

  在和平时期,地下空间是一个宝贵的、有限的、不可逆的资源,必须先规划后建设,科学的规划是最重要的,城市成片的地下空间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益。在防护工程方面,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大有可为。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未来城市的发展一定要向地下要空间。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始于人防工程建设。

  在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与进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中兼顾人防要求,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人防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靠临战突击来不及,必须结合国家基础建设和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先期积极协调、统一规划、同步建设。

  地下地上空间规划要相互协调,形成一体化,地下各项规划要相互衔接,尽力“多规合一”。也就是说横向相互连通,竖向要分层安排,而且近期与中远期的推进要衔接有序,这样才是一个科学规划。同时在搞地下空间的设计、地下空间施工的时候要发扬工匠精神,抱着不留历史遗憾的态度来精心做好地下空间的设计与施工。

  在防护工程的实践中,需要创新。比如,在2004年,我负责指导南京长江隧道的开掘工作,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创造性提出了采用盾构机开掘隧道,将原来每20米就要更换的进口刀具,改进为200米再更换的国产刀具,顺利完成任务。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科技强军、为国铸盾,是我的毕生追求,也是我的事业所在、幸福所在。在我有生之年,我将始终做到不待扬鞭自奋蹄,继续在防护工程领域潜心研究,在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中继续带好学生、培养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4日 04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