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大山深处的120——安徽青年卫生志愿者接力服务基层20年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大山深处的120——安徽青年卫生志愿者接力服务基层20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9-16 04:1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海涵

  “为了不打扰乡亲,我们决定凌晨从驻点返回合肥。没想到,乡亲们已经自发地等在村口,他们手挎着篮子,装满了自家的蔬菜和鸡蛋,为我们送行。”时隔十多年,回忆起这一幕,虞德才仍然眼眶湿润,“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你把百姓当亲人,百姓就把你当亲人。”

  如今,虞德才是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1999年,作为安徽第一批青年卫生志愿者成员,他和同事来到坐落在大别山里的金寨县油坊店乡开展卫生志愿服务。一年的时间,他们和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从1999年开始,安徽省团省委、省卫生健康委(原省卫生厅)着眼贫困地区实际医疗需求,为改变基层贫困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不平衡、不匹配状况,在全国首创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公开招募省直、市直医院青年骨干组成服务队赴基层开展医疗、预防、教学等志愿服务,形成定期轮换、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

  20年来,安徽一共招募了26期1859名志愿者,在395个基层卫生单位驻点服务。他们共为基层患者做了大小手术3万多例,举办各类培训班和讲座827期,义诊、巡诊近26.7万人次,门诊接待量超过61.5万人次,惠及群众506万人次。

  接力从未停止。今年8月底,安徽省第27、28期共202名青年卫生志愿者分两期奔赴全省30个基层医疗单位,开展新一轮的卫生志愿服务。

  乡镇来了城里医生

  刚到乡镇卫生院时,虞德才发现,乡里医疗条件很差,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传统送医下乡的模式也存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痛点,没有固定帮扶点。

  “很多百姓做个简单的诊疗,都要跑到三十多里外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医生少,技术差,也没有设备。”虞德才和队友们背着药箱,翻山越岭,深入周边50多个山村,在当地进行医疗、培训、义诊、教学等,并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被当地乡亲称为“大山深处的120”。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李树锦是安徽省第4期青年卫生志愿者,一到长丰县造甲乡,他就发现,“卫生院没有化验室,我们就自己动手刷墙、布电线……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很快配备了必要的设备、试剂、耗材,建立了能开展常规检验及一般生化、免疫学检验的实验室;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李树锦说,志愿队还为200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义务体检。

  地处江淮分水岭的造甲乡长年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李树锦等人在用过的水里加几滴风油精,保持水质,下次还能接着用。“队员们没有怨言,全部坚守在扶贫岗位上。”

  姜少伟是安徽省第26期青年卫生志愿者,之前对农村生活一无所知,对基层的医疗状况并不了解。“到农村才知道,青年卫生志愿者的作用多么重要。很多百姓对疾病知识不了解,有病也不去看,一直拖着,直到拖成大病。”姜少伟发现,农村日常保健缺失,医疗基础薄弱,误诊漏诊时常发生。摸排情况后,志愿服务队与乡村卫生院的医生一起,边学习边工作,开展门诊坐诊、入户巡诊、山区义诊等,为贫困地区百姓送去省城大医院的优质技术。

  20多年来,无数青年卫生志愿者克服困难,毫无怨言,坚守基层医疗扶贫岗位。他们中有的人坐船颠簸3个多小时去山里义诊,有的人在大雪天翻山越岭去给百姓送药。

  留下爱,更留下医术

  2000年5月,在安徽南陵县家发镇卫生院,孕妇秦建萍即将生产。青年卫生志愿者、芜湖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马少华在例行产前检查时,发现胎儿的头部较大,而秦建萍骨盆狭小,不可能顺利分娩。更严重的是,秦建萍还患有妊娠高血压,属高危产妇。

  正常情况下,孕妇应立即送到县医院,但时间紧,孕妇的身体也承受不了路途颠簸,马少华果断决定,就地施行剖宫产手术。由于没有足够的血源,马少华经多方联系,镇卫生院紧急从芜湖市调来血源。经过紧张、精心的手术,家发镇第一个剖宫产手术成功了,秦建萍顺利产下了一个4.4公斤重的男婴。

  后来,秦建萍夫妇给儿子起名为何贤志。“贤志的‘志’就是‘志愿者’的意思,这是我们为感谢志愿者而起的。”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知道山里老百姓看病不容易。青年卫生志愿者为社会做实事,这段经历是我一辈子难忘的回忆。”安徽省第24期青年卫生志愿者、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医生董永飞说。

  董永飞刚来到岳西县石关乡卫生院时,发现当地医生由于接触病例少,水平有限、对很多病“拿不准”。

  “卫生院有B超设备,但是很多医生无法通过B超准确检查、诊断颈动脉斑块、乳腺肿块等疾病,一些临床医生对于疾病认识不足,更不知道什么病该往哪一级医院转诊。”经过几个月教学帮助,乡卫生院医生水平明显提高,使用设备也更加得心应手。

  2017年8月,亳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主治医师郏立志来到亳州市龙扬镇卫生院进行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郏立志发现龙扬医院放射科设备落后,医生影像诊断知识薄弱,他开始在工作中手把手指导医生。“我从每天拍的片子里选一些给卫生院医生讲解,告诉他们怎么分析片子。”除了结合工作教读片常识,郏立志还定期讲解影像设备使用知识。

  现在,虽然郏立志已经志愿服务期满回到市里,但他建立了微信群,经常线上解答乡镇医生的困惑。

  青年卫生志愿者就像火种,每到一处,不仅为当地百姓解决病痛,还为乡村医生提高水平,进一步做好健康扶贫、人才培训等服务技能的传帮带工作,把先进的健康理念、卫生知识留在当地,帮助基层卫生院持续提高医疗水平。

  此外,志愿者与当地基层卫生院建立了长效联系,实现基层卫生院随时与省城大医院专家“互联互通”,方便群众就医。

  帮扶永远在路上

  现任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副院长的徐阿曼2000年9月参加了第3期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派驻在金寨县槐树湾乡卫生院开展活动。

  “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进出槐树湾乡还只能坐农用三轮车,从省城出发要花5个小时才能到达。”驻点期间,徐阿曼在卫生院开展了胆囊、膀胱、剖宫产等手术。有个胰十二指肠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没钱去大医院治疗,听说家乡来了省城外科专家后便来求医,在徐阿曼精心诊治下康复出院。徐阿曼笑称:“这应该是最早的分级诊疗。”

  镇上逢集时,徐阿曼便和队友、卫生院医生一起为百姓义诊,定期探访当地老红军,为他们体检,他经常走上数十里山路上门服务,足迹遍布整个槐树湾乡和附近乡镇,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和赞许。

  徐阿曼还为当地卫生院的发展出谋划策,不仅向卫生院捐赠了医用病床,还联系一附院免费接收了外科、麻醉科、心内科等多学科的医生进修。他还帮助卫生院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医院管理制度,使乡村卫生院管理走向正规。

  20年来,无数青年医生受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影响,纷纷投身创建本医院的新的志愿服务项目。

  安徽很多医院都孵化了自己的青年卫生志愿品牌,在做好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规定动作”的同时,依托实际资源和条件,努力创新开展好各个医院的“自选动作”。

  中国科大附一院(省立医院)常态化开展“大学生门诊助医志愿服务活动”、“临床康复理疗助残志愿活动”、“关注喉癌患者-无喉复声活动”、贫困人口免费“两癌筛查”等项目。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则在定点帮扶太湖县龙山村,捐助医疗设备,开设新生儿科,并不断辐射全省。打造青年医学生志愿者门诊导诊志愿服务、“医二代”职工子女志愿者假期医学实践……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卫生志愿品牌将青年卫生志愿者的招牌越擦越亮,深化了青年卫生志愿者的内涵。

  “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医疗队才是扶贫的重点和最终目的。”安徽团省委书记孔涛说,全省各级团组织将联合各级卫健部门,不断推动青年卫生志愿服务长期化、品牌化、制度化,为提升贫困人口健康水平,有效减少因病致贫、防止因病返贫发挥更大作用。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6日 08版)

[ 责编:侯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