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老区正青春——镜头中的赣南振兴发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老区正青春——镜头中的赣南振兴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9-17 03: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李亚彬

  记者近日参加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经济日报社主办,江西省赣州市委宣传部、瑞金市委承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聚焦红色故都”新闻摄影采访活动,深入赣州各县市区,翻山越岭,走村入户、进社区看企业,探访赣南原中央苏区历史遗迹,一路走、一路听,边看边拍——镜头中,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青春朝气、和谐美丽的赣南。

  1.“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镜头一 

老区正青春——镜头中的赣南振兴发展

镜头一: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组,一排老旧客家土坯围屋留作“标本”,待整修后供游客参观。不远处是一幢幢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小楼,白墙黛瓦,排列整齐。光明日报记者 李亚彬摄/光明图片

  华屋因华姓客家人世代居住在围屋中得名。这里田少地薄,资源匮乏,资金短缺,教育落后,曾经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家家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木板床,用的是土灶台,喝的是土井水。“土房子,破窗子,黑屋子,小雨过后墙小补、大雨过后要大补,日子过得真艰苦。”这个“顺口溜”是华屋过去的真实写照。80多年前,只有43户人家的华屋有17人参加红军,最小的15岁,他们全部牺牲在长征途中。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关注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始终把老区人民的冷暖挂在心上。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出台。就在这一年,原中央苏区土坯房改造工程启动,通过补助、贴息贷款等方式,66套小楼在华屋破土动工。2014年春节前,房改户全部搬入新居。“昔日破旧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 铭谢党的政策好百姓心安喜洋洋”——这是村民华辉平家外墙上的对联。

  赣州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战争创伤大、历史透支多,底子薄、基础差,这里有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占江西全省的近一半,是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战争年代,老区人民用仅有的乳汁养育了中国革命。

  和平建设时期,“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这是总书记的嘱托。

  《若干意见》出台后,赣州各地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脱贫攻坚也迈出了坚实步伐。

  ●镜头二

老区正青春——镜头中的赣南振兴发展

镜头二:在兴国县桃仙生态园,埠头乡垓上村村民张美华在蔬菜大棚里采摘辣椒。王伟伟摄/光明图片

  张美华,40多岁,有两个上学的孩子,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10月,生产大棚蔬菜的桃仙生态园建成,张美华开始来此务工,日工资100元。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年务工能有稳定工资收入3万多元,加上饲养80多只鸡的收入和丈夫外出打工挣的钱,到年底前脱贫一点问题也没有。和张美华一起在这里务工的还有同村的闵金秀、钟来凤、马冬秀、肖桂秀、李菊秀、马享秀、钟金莲等7名贫困户。她们年龄大,少技术、缺资金,在这里务工,一年能有两三万元稳定收入。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近年来,赣州建成规模蔬菜基地707个、25.9万亩,其中,90%为扶贫基地,累计带动4.36万户贫困户增收。

  目前,赣州通过直接发展农业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方式,覆盖带动26.77万户贫困户增收,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90.87%。其中,引导直接发展农业产业涉及贫困户18.07万户,占总带动数的67.5%;通过要素入股、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等方式,联结带动贫困户8.7万户,占总带动数的32.5%。

  去年7月,瑞金市率先脱贫摘帽;今年4月,会昌县、寻乌县、安远县、上犹县、石城县、南康区脱贫摘帽。至此,赣州已有7个县市区脱贫摘帽。

  “在这一轮精准扶贫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产业扶贫‘五个一’工作机制,即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创新一套模式、保障一笔贷款、提供一套服务,推动扶贫政策、农业产业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把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实现了由‘扶生存’向‘扶发展’的转变。实践证明,这个机制对于提高产业扶贫效率是行之有效的。”赣州市扶贫和移民办主任罗瑞华表示。

  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赣州全市共脱贫176.02万人,贫困人口减至18.8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年底的26.71%降至2018年年底的2.45%,有序退出“十三五”贫困村801个,退出比为85.9%。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老区的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赣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举措,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整体脱贫即将成为现实。

  2.绿色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镜头三、四

老区正青春——镜头中的赣南振兴发展

镜头三、四:兴国县永丰乡荷岭村治理前(1985年)后(2015年)对比。周钦前摄/光明图片

  两幅照片的拍摄地点、角度相同,但前后判若两地,前者是濯濯童山、满目疮痍,后者则郁郁葱葱、青翠欲滴。作者周钦前是兴国县水保局干部,爱好摄影,有意无意间记录下兴国环境的变化。

  几十年前,由于过度砍伐,加上特殊的地质条件,兴国到处沟壑纵横,专家称之为“江南沙漠”“世界水土流失之最”。1983年,兴国列入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经过多年治理,兴国山绿了,水清了,2013年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山林中,橙子、柚子等果树长势正好,再过一两个月,果实就可采摘了。

  目前,赣州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4%以上,PM2.5年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为江西省最低;水质指数在全省排名前三,连续13个月未出现劣V类水;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未发生污染事故。

  “我们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实施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绿水青山成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一大优势。”赣州市环保局局长袁建说。

  生态好,产业才能旺。赣州依托良好生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突破,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达 675.41亿元,位居全国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榜榜首。“赣南茶油”获批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翠田香米”获得首批“中国好粮油产品”称号,宁都入选“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这些“国字号”的获得,得益于良好的环境。

  今年7月,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行的2019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活动发布会暨第一届中国天然氧吧文化旅游节上,上犹县继2017年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后,又获得中国天然氧吧“天资”排行榜TOP10第四名。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享受这里的新鲜空气和好山好水。

  良好的环境加上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红色遗迹,催旺了赣州的山水游、文化游、红色游。

  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刘文彦告诉记者,赣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已经形成以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为主体的宋城文化旅游核心区,以瑞金、兴国、于都、宁都、会昌、石城、寻乌为主体的红色旅游区,以龙南、安远、定南、全南为主体的客家文化旅游区,以上犹、崇义、大余、信丰为主体的生态休闲度假区的“一核三区”格局。

  “赣州是全国12大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有著名的苏维埃共和国三大旧址群、长征第一山、长征第一渡、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赣州已将赣南原中央苏区18个县全部纳入国家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全红县,实施了革命遗址保护条例。”赣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彭江闽说。

  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为国家5A级景区,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亿人次、总收入超1100亿元。国家4A级景区全南县雅溪古村43户村民参与景区开发运营,吃上了旅游饭。

  记者了解到,赣州已获评“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市”,石城县入选“江西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大余县入选“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获评“中国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街区”,大余县丫山小镇入选“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小镇”。

  2018年,赣州旅游接待人数超过1亿人次、总收入突破1100亿元。今年上半年,接待人数5160.8万人次,同比增长3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3.7亿元,同比增长30.6%。

  3.把红色故事世世代代讲下去

  ●镜头五

老区正青春——镜头中的赣南振兴发展

镜头五:在瑞金叶坪共和国摇篮景区,一名身着红军军装的志愿者挥舞红旗。光明日报记者 李亚彬摄/光明图片

  这名志愿者叫杨华,瑞金市象湖镇绵塘村人,60岁出头,他的爷爷在长征中牺牲。杨华告诉记者,他爷爷擅长腌酱菜,当年毛泽东最爱吃他腌的咸菜。多年来,杨华只要一有空就来到各个红色景区,宣传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每当我高擎红旗,感觉自己就像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在战斗。”杨华说。

  共和国的底色是红色的,因为她浸透了烈士的鲜血。赣州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中留下姓名的有10.8万人,占江西省烈士总数的43%,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兴国一县有23719人为革命献出生命,其中1.37万人牺牲在长征途中,红军每前进1公里,就有1名兴国籍战士倒下。

  红色是一种信念,靠着它的支撑,共产党领导人民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建立了新中国。红色是一种基因,靠着它的传承,共产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走到了接近民族复兴的历史节点。

  范昌标(1914—2000),出生在福建长汀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6岁时因丢了地主的牛不敢回家,遂加入红军。范昌标参加了全部5次反“围剿”,曾遭误解险些被“处决”。后来,范昌标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身经百战,成为八路军、解放军的优秀指挥员。他常说,白军不禁打,一打就跑,一打就投降,因为他们是为长官打仗;红军个个作战勇敢,不怕死,因为他们是为自己打仗。与范昌标一样,许许多多红军战士,由最初的反抗剥削压迫、解放自己,到立志解放普天下受苦人、解放全中国,经过战争洗礼和生死考验,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不管时势发生怎样的变化,理想信念永远不能丢。把红色故事世世代代讲下去,让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瑞金市副市长宋平荣表示。

  ●镜头六

老区正青春——镜头中的赣南振兴发展

镜头六:谢大娘家屋顶的“玻璃瓦天窗”。光明日报记者 李亚彬摄/光明图片

  在共和国摇篮景区“毛泽东旧居”,讲解员深情讲述了一个“玻璃瓦天窗”的故事。一天晌午,毛泽东见房东谢大娘在屋里纳鞋,因为光线暗,手里的线头穿了几次都未能穿进针眼。原来,谢大娘把采光好的屋子让给毛泽东。不久,毛泽东专门托人从福建买来玻璃瓦,让警卫员装在屋顶上,谢大娘的房间亮堂多了。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山歌说的是当年兴国县长冈乡干部的工作情况。兴国县委党史办主任张开泉介绍,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说:“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毛泽东认为,正是由于长冈乡的干部把关心群众生活与支援前线的扩红、筹粮筹款工作结合起来,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记得来时的路,才能走好今天和明天的路。

  几十年来,“苏区干部好作风”代代相传。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激励着赣州党员干部努力工作、奉献人民。

  在脱贫攻坚中,扶贫干部和群众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共同想办法发展生产,寻找致富门路。2018年3月,章贡区蟠龙镇河坝村驻村第一书记赖福明任期已满,但他选择留任。理由是:“我和乡亲们一起做的很多项目都才初见成效,我想继续把项目完成,争取早点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千方百计为群众服务,是共产党不变的宗旨,也是始终赢得人民支持的原因所在。

  4.振兴发展正当时

  ●镜头七

老区正青春——镜头中的赣南振兴发展

镜头七:在赣州国际陆港码头,集装箱摆放有序,整装待发。邹忠辉摄/光明图片

  今年以来,赣州中欧班列呈快速增长态势,常态化开行19条线路,通往35个国家(地区)。赣州港已获批全国第8个永久对外开放口岸、“一带一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进口肉类和汽车整车指定口岸,年吞吐量突破40万标箱,是江西省吞吐量最大、全国铁海联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内陆港。

  依托赣州国际陆港,现代家居城打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铁海联运物流大通道,实现了“木材买全球、家具卖全球”。2018年,赣州家具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600亿元。“班列运输产品不限江西本地企业生产,还辐射到广东、浙江、福建、广西等10余个省份,成为赣州乃至江西加快开放发展的重要窗口。”赣州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亓伟扬说。

  近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通知》,公布入选的23个国家物流枢纽名单,赣州作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位列其中。专家认为,这有利于物流、人流、资金流的聚集,为赣州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在赣南大地,处处可以感受到创新发展的热潮。2018年,赣州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90户,比2011年增加1109户,总数和增加数均列江西第一。今年上半年,赣州地区生产总值1333.07亿元,分别高于全国、江西省平均水平2.8、0.5个百分点,增幅为江西第一。《若干意见》为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偏于内陆一隅的赣州跻身全国城市百强,成为创业兴业热土。

  目前,赣州产业协调发展明显加快,“两城两谷一带”建设正快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引进国机集团、山东凯马等整车生产及配套项目23个,8月初实现整车下线;现代家居城建成国内首个家具制造云平台——康居网,“南康家具”成为全国首个以县级行政区划命名的工业集体商标;“中国稀金谷”引进中科拓又达智能装备、中科三环高端稀土磁性材料等项目;“青峰药谷”引进22名高层次人才,45个高新技术项目落地;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引进实施40个10亿元以上项目。

  据了解,国家级离子型稀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国字号”科研平台在赣州落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6.2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

  饱满的数字、实在的举措,见证着赣州的振兴发展。

  成就来之不易,前景美好可期。赣州正奋发努力,建设经济活跃、社会和谐、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时代赣州改革发展新画卷已经展开。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7日 06版)

[ 责编:侯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