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0-13 06: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大力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从婴幼儿到老年人,再到贫困患病人群,健康中国的建设惠及每一个人,且惠及每一个人的全生命周期。

  贫去礽来盛世臻——我国健康扶贫工作综述

  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娅

  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援藏医疗队队员搭乘当地牧民的摩托车在草原上出诊。新华社发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医疗队开展“健康扶贫义诊”,并为居民免费赠药。陈福平 摄/光明图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扶贫“两翼”推进,建立了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成了覆盖广大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农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作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健康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

  贫困患者个人平均自付住院费比例约10%

  当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是导致农村贫困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占整个贫困人口的44.1%,涉及近2000万人,其中患有大病和慢病的有734万人。

  2014年,又一张重症地中海贫血的诊断书,让罗香任的父母几近崩溃,此前,罗香任的姐姐也被诊断为此病。

  这个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无法再次承受这种打击:重型患儿需终身接受输血和排铁治疗维持生命,目前唯一能根治地中海贫血的方法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高达20到30万元的手术费用令他们望而却步。当地人口地贫基因携带率超过20%,成为当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

  保基本、兜底线是健康扶贫工作的一项原则。国家卫健委确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为广西地贫患儿定点救治医院。同时,广西红十字基金会通过设立“关爱生命”地中海贫血基金,以“社会救助一点、国家医疗保险报销一点、医院减免一点、患者自筹一点”的方式,对广西14周岁以下(含14周岁)困难家庭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实施救助。

  2019年1月17日,罗香任在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也是广西首例赴区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截至6月1日,后续又有11名重型患儿分批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患病后得到了及时救治。按照贫困人口大病、重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的要求,我国精准建立了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保障机制,资助农村贫困人口参保,将其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解决贫困人口看病有制度保障的问题。同时,推动地方在现有保障制度对贫困人口进行政策倾斜的基础上,通过补充保险、政府兜底、慈善救助等多种形式,为患有大病、重病的贫困人口建立兜底保障机制,实行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

  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1435万贫困大病和慢病患者得到基本救治和健康管理服务。2019年上半年,全国贫困患者医疗费用个人平均自付比例控制在10%左右。

  贫困人口常见病县域内就诊率超过90%

  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艰中之艰。

  在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西藏自治区是唯一一个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块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1/8、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土地,它的医疗服务水平,在短短三四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9年5月14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患者多吉正在挂号,他身体有任何不舒服,就来这里看病,心里很踏实。而在2015年前,如果他的亲朋好友不幸罹患疑难杂症,则需要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甚至不远千山万水,奔赴北京或者上海的大医院看病。

  当前,西藏实现了367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208种“中病”不出地州市、大部分地方实现“小病不出县”。截至2019年7月,我国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累计向西藏自治区选派国家级医院和省级大医院专家659名,“以院包科”帮带588个医疗团队。

  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以解决贫困人口无地方看病的问题。832个贫困县中,已经实现每个县都有一家公立医院,99%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都有一个卫生院或卫生室,其中88%的乡镇卫生院和75%的卫生室已经完成标准化建设。

  这种帮扶力度还在不断加大。2019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卫生健康项目资金安排“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47亿元,较上年增长72%,其中倾斜支持15亿元。

  尽快提升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医疗人才是关键。目前,全国1107家三级医院“一对一”对口帮扶832个贫困县的1172家县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网络,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县医院诊疗能力。

  截至目前,各地从县医院向乡镇卫生院派驻4.8万人,通过“乡聘村用”和从乡镇卫生院向村卫生室派驻村医2.4万人,2.6万名乡镇卫生院医生定期到村开展巡诊,全国累计向乡村两级支援医务人员9.8万人,已有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

  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国持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2019年,1007家城市三级医院派出6174名医生,采取“组团式”支援,加强针对当地疾病谱的专科能力建设;远程医疗覆盖832个贫困县并向乡镇卫生院延伸,提升县级医院能力,解决贫困人口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域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问题,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推动贫困地区疾病预防关口前移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深入人心,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已成为健康扶贫的重要内容。

  包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曾经让贫困地区患者一筹莫展。如今,一地一策、一病一策,综合防控力度正在逐年加大,效果也正在显现,例如,凉山州艾滋病母婴传播率较2017年下降了25%,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累计惠及580多万儿童,贫困地区的农村妇女“两癌”筛查项目惠及了越来越多的女性……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人居环境和卫生状况, 我国开展了多年的贫困地区爱国卫生运动;实施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行动,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提升健康素养,努力使贫困人口晚生病、少生病、少生大病。

  同时,针对慢病患者,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重点对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4种慢病实行规范管理。截至目前,已有1500多万人得到了基本救治和管理服务,覆盖98%以上的贫困患者。

  健康是幸福之基,人人期盼。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这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民健康,才能全民小康。虽然,较之以往,贫困地区患者的医疗保障好了许多,但是,还存在少数地区缺机构缺医生、部分机构房屋设备等基础设施未达标等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民生牵着民心,哪怕一路荆棘,也要勇往直前。“为此,我们还将聚焦聚力深度贫困地区,全面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国家卫健委扶贫办专职副主任曾云光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妇幼健康由“保生存”转向“促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国家的健康保障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妇女和儿童身上看到。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护士引导一位通过手机预约产检的孕妇就医。新华社发

  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妇幼健康服务能力缺如,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缺医少药,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200‰。新中国成立后,妇幼健康事业面貌焕然一新,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6.1‰。

  从200‰到6.1‰,从1500/10万到18.3/10万,这是几何级的变化。每一次数据的下降和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提升,背后都是妇幼健康服务网络的一次扩展和完善。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司长秦耕5月在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70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支撑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

  这个网络有多大?同样通过一组数据可以感受到。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80家,妇产医院807家,儿童医院228家,从业人员近64万人,年门诊量4亿人次,年住院1379万人次,床位33.8万张,各类医疗机构中妇产科和儿科床位数持续增加,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主阵地更加稳固。

  “基本上每个县都有一个妇幼保健机构,在县域内,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服务的重要资源。”秦耕说。

  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服务质量也不断提高。我国加强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生殖保健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努力为全体妇女儿童提供系统连续的妇幼健康服务,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公平性可及性不断增强,妇幼健康主要服务指标和结果指标在城乡间、地区间差距不断缩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妇幼健康事业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秦耕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标志着我国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可及性达到新水平,妇幼健康工作由“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

  如何“促发展”?

  推行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即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全力保障母婴安全。据了解,近两年我国结合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建设,现在全国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有3369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有3070个,发挥了最后的救治兜底作用。

  开展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医疗保健服务。以《母子健康手册》应用为抓手,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有效衔接,努力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比如,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围绕儿童健康、妇女健康、围产医学、孕产妇及儿童区域急救、家庭健康与社区卫生服务指导等重点方向,逐步建立健全了适应区域卫生事业和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所需、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妇幼健康学科体系。

  积极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均等化,促进儿童体格、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落实三级防治措施,加强重点出生缺陷疾病监测和救治,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比如河南省免费开展预防出生缺陷“两筛”(孕产妇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每年投入近6亿元,连续3年将预防出生缺陷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列入全省重点民生实事,并逐年扩展服务项目,今年开始对筛查出的高风险孕妇实施免费产前诊断。

  正如《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所言:70年来,中国在保障妇幼健康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国妇女儿童的生存权、健康权和发展权得到了充分保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对于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妇女儿童群体的中国而言,全面保障妇幼健康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服务不充分等诸多挑战。国家卫健委表示,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出生缺陷、儿童重大疾病、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等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精准施策,补齐短板,预防和减少妇女儿童疾病发生,增进健康福祉,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医养结合让高龄失能老年人受益

  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到今年正好是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

  我国老龄化有其特殊性。比如,全国大约2.5亿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中,有接近1.8亿患有慢性病,失能和部分失能的老年人口则超过4000万。而且,老年人居家环境或者公共场所不太适老,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相对独立的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体系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需求,亟须推进医养结合。”王建军说,正是考虑到这种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从2015年开始启动医养结合工作。

  医养结合主要是指面向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这些年医养结合发展比较快,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是高龄失能老年人从中普遍受益。”王建军介绍,各部门扎实推进医养结合,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目前,医养结合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已经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慢性病防治规划以及癌症防治等专项规划,都特别强调和突出了医养结合。正是因为突出了医养结合,使我们现在传统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有了顶层设计,相关配套制度也相继出台。比如,加强康复治疗中心、护理中心以及安宁疗护中心的标准规范建设,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等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引导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医养结合领域。

  政策措施得力,各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王建军提供了一组数据:目前,全国设立了9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22个省份设立了省级试点单位;全国共有近4000家医养结合机构,也就是兼具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达到2万多家。

  有了数量,还要质量。近年来,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医养结合服务面向居家和社区老年人,将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优先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大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控力度,组织开展智慧健康养老行动计划,利用智能化手段和信息技术产品,提升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选出了一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示范街道(乡镇)和示范基地。

  各地在推进医养结合,还探索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服务模式。比如,医养签约合作,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实现了融合发展。

  当然,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仍存在着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需进一步衔接、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对此,我国也已做出行动。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由国家卫健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于9月11日国务院第6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文件着眼近年来各方反映较多的制约医养结合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多项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衔接的举措。

  同时,国家卫健委将着力补上“短板”,加强社区和农村医养结合服务设施的建设。还将研究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指南,对它们进行监管和考核,并加强医养结合信息化支持,形成一个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提升健康养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3日 06版)

[ 责编:李丁丁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