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重庆:让高科技扎根贫困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重庆:让高科技扎根贫困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0-16 04: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梧桐村2组的山岭上,音乐声不断。那些特殊的“听众”——芦花鸡有的在草丛间寻寻觅觅,有的在树底下你追我赶,还有些一排排站在枝丫上东张西望或“闭目养神”。

  “可不要小瞧这些芦花鸡,它们可是远道而来助力扶贫的‘科技移民’。”重庆市科技局扶贫集团驻龙驹镇工作队队长、重庆三峡学院副院长祁俊生说。汶上芦花鸡产自山东省济宁市,是国家保种源。2017年,退伍军人牟桔丰创办的重庆市铭森晟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在梧桐村试验性养殖汶上芦花鸡。“为了解决芦花鸡的适应性、免疫条件和原生态散养等问题,重庆三峡学院生物学院的教授几乎全程跟踪,山东的专家每个月也至少会来现场指导一次。在养殖场播放音乐,就是科学养殖的一种方法。”据牟桔丰介绍,除了技术上的“保姆式服务”,铭森公司还获得了每年销售50万只鸡苗的市场保障,公司则按每卖一只芦花鸡给村集体两元、给代养扶贫户18元的方式参与扶贫。

  龙驹镇是万州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镇,也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中面积最大、综合体量最大的乡镇。“两山夹一沟”的龙驹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重庆市科技局扶贫集团按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帮扶龙驹镇后,在新一轮脱贫攻坚中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在田间地头推进农业产业化科研项目、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等措施,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山地高效农业。

  参与龙驹科技扶贫的重庆三峡学院、重庆文理学院、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万州区果树技术推广站等科研单位,因地制宜编制了重庆标准的《猕猴桃组培种苗生产技术规程》《红肉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猕猴桃喜欢湿润的气候,既不耐旱又不耐涝,科研单位组织专家选育新品种,推广避雨栽培、根域限制栽培和肥水一体化技术,有效解决了猕猴桃授粉困难、“溃疡病”“褐斑病”等病害频发、光合效率低下、优质果产量低等难题。龙驹镇岭上村新建的200亩红心猕猴桃产业示范园,主要栽种的就是科研单位优选的新品种“东红”。示范园采用集成根域限制基质栽培、智能水肥一体化、遮阳、迷雾、避雨栽培、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基本实现了猕猴桃的仿生栽培。据祁俊生介绍,示范园总体节肥节水40%以上,每亩产果超过1吨,增产幅度超过20%,70%以上达到特级果品质。

  扶贫集团还探索建立“高校、企业、专业户”协同创新与推广机制,通过举办农民田间学校、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会,以点带面推动高科技落地生根。重庆三峡学院在梧桐村建立的“科技小院”,推广延胡索和浙贝母的种植,并轮流选派专家教授和研究生常年“留守”,随时跟踪和解决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

  “高科技进入贫困乡村,推动了龙驹的‘田坎革命’。”龙驹镇党委副书记郭代伯说。龙驹镇几个以前做蔬菜生意的人看准这个机遇,共同成立重庆岗上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岭上村3组流转360亩土地建起肥水一体化的“桃李基地”,长短结合在水果基地种植蔬菜。基地的避水设施和温度都可以用手机远程遥控,品质优良的水果和蔬菜很快打开了市场。

  高科技扎根贫困乡村,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了龙驹镇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该镇党委书记张凤成介绍,2017年以来,全镇已有4个农业龙头企业被认定为重庆市科技型企业,估计最近两三年还将成功孵化六七家。红心猕猴桃、油橄榄、中药材等新品种和栽培新技术的推广,提升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水平,加上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各项扶贫惠民政策系统实施,近两年龙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镇贫困发生率已由19.39%下降到1.43%。

  铭森晟祥今年被确认为重庆市科技型企业后,金融机构给这家公司的知识产权抵押贷款授信额度已达700万元。“我们的养殖规模很快就能达到300万只,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牟桔丰说,“现在的机会这么好,科技方面完全是全程‘保姆式服务’,这是刚开始想都没有想到的。”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6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