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洱海之滨双廊美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洱海之滨双廊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0-20 04:1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任维东

  浪涛阵阵拍打着堤岸,湖畔的荷花依然是叶绿花红;阳光下,湛蓝的水面波光粼粼。远远望去,绿树掩映的玉几岛如同一只翡翠触角,柔和地伸入了烟波浩渺的洱海里,把山地与湖泊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圈起一段弯曲的港湾,浑然天成。

洱海之滨双廊美

洱海之滨的双廊镇。光明日报记者 任维东摄/光明图片

  这里是令无数国内外旅游者心仪无比的云南省大理市的千年古镇双廊,一个在岛上可以随时感受“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美韵的特别所在。

洱海之滨双廊美

双廊的白族民居。光明日报记者 任维东摄/光明图片

  已是秋意渐浓的时节,高原上午后的太阳依然有几分热辣,我再度徜徉在双廊镇的街道上,为眼前不时掠过的美景所吸引。记得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来此时,我是从大理市内的一处码头乘船而来,费时费事。而今,通过洱海周边的环湖公路可以很便捷地乘车前往。

  不单是我这个外地人爱来,每年超过百万计的海内外游客也都喜欢到双廊观光休闲。

  为什么人们如此痴迷于双廊?其实,原因就一个字:美!而且双廊的美,在我看来,是那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发现惊天下”之美。

  位于大理市东北端的双廊,古名“拴廊”,东依享誉东南亚的佛教名山宾川鸡足山,西临云南第二大湖泊洱海,南接挖色镇,北连上关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其南北有被誉为“洱海九曲”中的莲花曲和萝莳曲,形如两条长廊。而此二曲中间的玉几、赤文二岛宛如戏水的一对鸳鸯,正在两廊之间,将二曲之间的康海、良甸、伙山、大建旁、天生营等自然村统统“拴”在廊内。又因为“二曲”“二岛”皆为“双”,清代以后拴廊被改名为“双廊”。

  玉几岛不大,但风景煞是美丽。呼吸着水洗过一般的清新空气,驻足岸边礁石上或是临海的房间,可远眺遥遥相对的云雾缭绕的苍山十九峰,近观碧波荡漾的洱海及行船,不得不感叹造化的神奇,那个美呀实在令人心旷神怡!故此有“苍洱风光第一镇”之盛誉。

  踩着新铺就的石板路,漫步古镇,一眼便能看到街边古色古香的双廊魁星阁,再前行不远,又能见到兴良庙、飞燕寺等古建筑。其实,双廊可考的历史还是很悠久的。考古发现证明,远在五千年前,白族先民已在洱海周边繁衍生息。

  一想到脚下曾是大理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我不免有些兴奋。这充分说明,洱海就是大理古代文明的摇篮。到了唐宋时期,双廊已成为南诏、大理国的重要军事要塞和水军基地,也是唐代天宝战争、清代杜文秀起义的古战场,集佛、道、儒、原始宗教等多元文化于一身。这从双廊古镇上诸多文物古迹便能管窥一二,如正觉寺、玉波阁、文昌宫、红山景帝祠、青山摩崖石刻、毗舍古战场等等。正是这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慢慢绘就了它丰厚的人文历史画卷。

  双廊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便是这里特色鲜明的白族民间风土人情。镇上,白族占了其总人口80%以上,传统白族民居建筑风格突出,保存完整,即使是新建民居也仍然延续了白族风格,发展脉络清晰可见。而且当地至今完好保持了“火把节”等少数民族民俗。

  显然,自古以来,双廊都是依托洱海、因水而兴的,也正是因为水美才有古镇的大发展。不过,当近些年旅游爆发式增长给双廊附近洱海水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污染时,新老古镇人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此,才有了后来在洱海保护行动中的持续大力整治。经过三年多、投入近10亿元的整顿治理,全镇基础设施、交通和旅游市场秩序等整体风貌得到了明显提升,千年古渔村的风貌又焕然一新。

  穿行于现在的双廊,我明显地注意到,街道异常整洁;没有乱停乱放的汽车;没有飞扬的尘土;排污管网设施成龙配套;两旁的商铺都是重新设计装修的门脸,各有特色,辅以绿树鲜花,打造得独具匠心,平添了不少艺术气息。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和规范,与停业整顿前相比,真的是“判若两人”。

  令人欣慰的是,觉悟不断提高的双廊人,痛定思痛,放眼未来,谨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理时关于保护洱海的重要指示,正在以保护促发展,带动洱海周边旅游业转型升级。年轻的镇党委书记、景区管委会主任马晓瑜信心满满地对我说:“我们引入艺术家,汇集非遗传承人,‘筑巢引凤’,统筹布局艺术家工作室及艺术形态,构建本土与外来、民族与世界多元文化艺术融合发展新格局,决心闯出一条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宜居宜游、独具文化韵味的双廊艺术小镇。”

  今天的双廊变样了,更美了。相信未来,一个历史文化丰厚、依山傍水又充满艺术氛围的双廊必定会更令人刮目相看!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0日 10版)

[ 责编:李丹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