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扎实足迹——“五个一工程”奖歌剧舞剧获奖剧目简评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扎实足迹——“五个一工程”奖歌剧舞剧获奖剧目简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0-23 03: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宋之歌(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教研室主任)

  纵观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的歌剧舞剧剧目,其创作、排练、演出过程留下了文艺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扎实足迹,留下了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难忘经历,留下了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精品奉献社会,用明德引领风尚,助力民族复兴伟业的前行步伐。

  我们欣喜地看到,舞剧创作繁花似锦,从有数量到有质量的奋进中,令人瞩目;歌剧创作,以讲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情怀为文化自信的源泉,在由高原向高峰的攀登中,光彩夺目。

  歌剧《沂蒙山》深情礼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是一部讴歌中华民族抗击外寇、守家卫国,赞颂军民鱼水深情的壮丽史诗。在艺术表现上,《沂蒙山》着力追求歌剧艺术审美特征与民族戏剧审美理念的契合,在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基础上,引入中国独有的戏曲板腔体,探索出属于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方式,弥补了女中音声腔表现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歌剧《沂蒙山》汲取齐鲁大地特有的艺术元素,将家喻户晓的山东民间音乐《沂蒙山小调》融入歌剧唱段之中,并广泛吸收胶州秧歌、山东快书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同时,采用竹笛、唢呐、琵琶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器乐元素,使曲式结构、音乐形象错落有致,生动鲜活。当熟悉的旋律悠然响起,全剧爆发出最炽烈的情感力量,沂蒙山、沂蒙水、沂蒙人、沂蒙精神在剧中凝聚升华。

  如果说《沂蒙山》是激荡人心的大江,那《呦呦鹿鸣》则犹如温润人心的细流。《呦呦鹿鸣》从细微处着眼,深情诉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探索发现青蒿素的故事,以清新雅致的审美追求,张扬了为人类作贡献,为祖国争光彩的宏大主题。

  今年8月,教育部正式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纳入高中语文教材,提出语文教材应讴歌时代楷模,赞颂自力更生、执着探索、忘我奉献的精神。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这个来自《诗经·小雅》中的名字,似乎冥冥中注定与青蒿有不解之缘。从出生到求学,从潜心工作到钻研科学,作品表现了屠呦呦简单却不平凡的一生。音乐表现上,作品大量使用二胡、琵琶、箫等民族乐器,并注入宁波马灯调、江浙民歌等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江南音乐风韵。

  《永不消逝的电波》取材于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而同名电影也是家喻户晓。熟悉的故事如何产生陌生化的审美意境,曲折复杂的谍战题材如何用舞蹈语汇去讲清楚,起伏跌宕的情感走向如何在抽象的舞台空间加以呈现,这是中国舞剧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挑战。《不消逝的电波》在题材、体裁、叙述方式、舞剧结构等方面,都实现了民族舞剧的突破。延绵不绝的嘀嗒发报声、舒缓悠扬的《渔光曲》以及老唱片里隐约泛出的迷人歌声,瞬间把观众带到1940年的上海。舞剧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用肢体语言将夜色笼罩下惊心动魄的谍战氛围巧妙展现。充满民族特色的抒情舞段,充满时代气息的叙事舞段,充满悬疑氛围的倒叙舞段,开掘情感弘扬主题的独舞、双人舞段,充满老上海腔调的群舞舞段,使“永不消逝的电波”血肉丰满、气贯长虹,令观众获得了沉浸式的观演体验。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永不消逝的电波,是跳跃在祖国大地上永恒的脉搏。

  这次“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我们高兴地看到了革命老区山西吕梁选送的作品——舞剧《吕梁英雄传》。该剧取材于“山药蛋派”作家马烽、西戎的同名小说。在平凡中展情怀,在朴素中见真情,舞剧《吕梁英雄传》塑造了一组艰苦卓绝、英勇善战的英雄群像,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抵御外寇侵略,捍卫民族尊严。编导用高度凝练的写意笔法,来铺叙舞剧的整体结构和表现空间,既有大刀阔斧的渲染,也有意犹未尽的留白;同时,编导扎实践行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将吕梁英雄的故土情、家国情用充满雕塑感的舞蹈语汇深情表达,勾勒出吕梁英雄的感人故事,在舞台上弥漫泥土的芬芳,挺起民族的脊梁。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3日 13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