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继承中推动中医药创新性发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继承中推动中医药创新性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0-27 04:4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陶国水(江苏省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副所长)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健康之贡献。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振兴发展中医药的文件法规与措施,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立体化政策支持与财力保障。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让中医药人倍感振奋。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医药行业内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的现状,仍然客观存在。

  中医药学在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以及独到的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这些学术流派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框架下,构建了一源多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生态,在丰富中医药学术内涵、拓展诊疗手段、提升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1、中医药要为健康问题提出新注解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遴选了64家中医学术流派,建立传承工作室,围绕流派特色进行发掘整理与传承推广。目前成效初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应该是当代中国学术界的历史责任。笔者认为,“三大体系”的构建,最终要通过中国学派的建设来实现。中医学术流派往往由处于领先地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中医药学家为主导,及其医家群体组成。历史上,学派级中医药学家在许多重大医学问题的发现和科学理论体系的提出与完善,开拓中医学科发展新领域、新方向,构建新观点、新学说,推动理论与临床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药人应当深入挖掘中医学术流派中标识性元素,提炼中医药文化和技艺中的深层次内涵,充分发挥中医学术流派的行业引领作用,积极主动融入到中国学派建设中,与中国学派建设同频共振。

  《黄帝内经》认为,“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在临床中强调“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五运六气学说基于“天人同构”思想为指导,通过“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燮理阴阳,动态平衡,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治病养生目的。中医药是道术并行的,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文明的特质,蕴含整体观、辩证观、“见微知著,司外揣内”、“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等大道。但是,中医界对中医学术流派价值的认识,较多停留在“术”的层面。加强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有助于为重大健康问题,特别是基础性理论问题提出新的注解。所以,研究时一定要立意高远,立足流派、又要跳出流派。

  2、助力重大传染病防治与慢病管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曾指出,“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就是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此乃中医之精华,借此可以预测未来年份疾病的发生、性质。”既往在乙脑、SARS、手足口病、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治中,已彰显运气学说的独特价值。

  近期,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对近50万人随访7年的结果显示,夏季出生的人群罹患2型糖尿病风险较低,其他季节出生者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9%。这种季节出生与糖尿病发病规律的发现,为天人相应理论作了较好的诠释。

  另外,无锡龙砂医派研究团队运用五运六气理论结合现代气象学因子,分析无锡地区63700例冠心病患者与出生日期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不同出生年罹患冠心病易感性有明显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只是一个地区的研究,但让我们看到了中医学在慢病防控上的曙光与希望。未来通过多中心、大样本、跨区域联合攻关,或可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打开另一扇门。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体现了由疾病为中心走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模式改变。在大健康中如何发挥中医药天人相应的治未病特色优势,是摆在中医药人面前的紧迫问题。

  我国明代医学论著《证治心传·证治总纲》说,“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当下,医院里的各种“治未病中心”“中医健康管理中心”,绝不能蜕化成简单的体检中心,应该有一整套基于“天人合一”理论指导下的立体化的检测、干预、评估、修正机制,要充分彰显中医药在重大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中的优势特色。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我们应充分发掘、整理不同学术流派的特色优势,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与慢病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时代背景下的新作为。

  3、在互相流动和交融中实现发展

  在中医学术流派建设中,要有一种历史责任感。要坚持师古不泥古,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在“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出新”。要善于“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注重发扬开放、包容、创新、合作的精神,培养更多学派级中医大家。

  中医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但其核“芯”是中国的。所以,中医药一定要以富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要坚守学术内核第一,学派的核心与灵魂是学术,切不可泛化。

  学术流派又分为地域流派。诚然,地域因素在中医学术流派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从《黄帝内经》中的“小者小异,大者大异”,到历史上的金元医学争鸣,明清以来的“寒温”之争,中医学术流派源于地域而最后又突破地域。笔者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要突破地域的固化,尤其是行政区划。现在有的地方根据行政命名开始“造”流派,应该警惕。中医学术流派不是“门派”,不可各立门庭,徒骋私见。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既要注重自身纵深研究,也要关注横向比较研究,做到同中求异,找特色;异中求同,寻规律。在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费孝通先生总结出的处理不同文化关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原则,值得借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医学术流派要注重流动、学术交流,不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要注重地域而不拘泥于地域,既传承流派,又摒弃门户之见,在互相流动、合作、交融中发展。

  譬如,长三角区域所涉及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历史上有上海的海派医学,江苏的孟河医派、龙砂医派、吴门医派,浙江的浙派中医,安徽的新安医派,这些医派医家在历史上就有很多交融。譬如,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创立温病学说,发明杂症论治,盛名享誉医林。他祖籍徽州,后迁徙苏州,既秉承新安家学,又广拜名师,吸收吴中医家涵泳,他的医案集又由无锡龙砂医家华岫云收集整理刊行。所以,叶天士既是新安的,又是吴门的。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某种程度上也是地方文化兴盛的缩影,学术流派研究彰显文化基本价值与文化软实力。长三角地区的中医药人应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医学术流派联盟”,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让中医药特色在流派振兴和交融中亮起来。

  只要中医药人找准位置,奋力而为,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一定大有可为,在中国学派建设中一定能彰显中医药学这一学科的中国智慧。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7日 06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