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区块链:铺就数字社会的信任基石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区块链:铺就数字社会的信任基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1-17 03:4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法眼观天下】 

  编者按

  省去繁琐的个人证明,交易和支付更高效便捷,商品全程可追溯,有效避免遇到造假和被侵权问题……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区块链具有透明、防篡改、去中心化等优势,将为数字社会铺就信任基石,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治理带来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它也潜藏着被黑客攻击、泄露隐私等法律风险。从区块链1.0数字货币到区块链2.0智能合约,再到区块链3.0信任社会,我们需要积极地认识、利用区块链,确保其在法治规则下运行,助力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保障民众福祉。

区块链:铺就数字社会的信任基石

  区块链是由多个节点(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作为承载社会交互的底层技术,具有分布式、开源、透明、防篡改等性质。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作者:王延川(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教授)  

  信任是一个社会存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备条件。信任不但可以促成社会交互,保证预期,而且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信任并不会自然产生,而是要借助外力。传统熟人社会的信任依靠血缘、亲缘、地缘等催生。在以陌生人交互为主的现代社会,传统信任催生因素逐渐式微。政府、法院、银行、交易所等作为信任催生机构在社会交互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它们在信任催生过程中始终受到区域、阶层、技术等因素的限制。

  随着网络社会到来,交互者扩及全球让本国政府鞭长莫及,匿名交互让政府难以追及交互者的真实身份,以政府为主导的信任架构运行效率降低,社会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开展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强调要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当前,如何借助区块链实现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助推社会善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信任缺失与社会治理困境

  传统社会治理模式有两种:一是民众自我管理,二是法定机构管理。民众自我管理的最大问题是集体行动困境。在规模不断扩大的社区里,由于自然信任架构的缺失,不利于人们形成合作关系,即使产生合作也可能随意违反,容易产生欺诈和掠夺。由此,人们开始选择法定机构以催生信任。譬如,通过登记机关确立和转移产权、缔结合约、设立公司,通过金融机构融资和转账,通过政府机关管理身份和资格信息,通过慈善机构接受捐赠,通过法院解决纠纷等。这种通过外力保证社会交互的方式即为中心式信任架构,人们之所以放心交互,主要不是相信对方会守信,而是相信管理者会强制执行约定,惩罚违约、打击欺诈和掠夺行为,这也是当前全世界主流的社会治理模式。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中心机构成为各种交互信息的存储节点。但是,信息单一存储节点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信息容易被人为破坏、篡改甚至销毁,虽然通过防火墙与持续备份机制可以维护交互记录,但这种层层设计是否会抵挡信息损害值得怀疑。另一方面,掌握信息的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谋取私利,滋生腐败。总体来说,传统社会治理属于一元治理模式,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成本较高。区块链的出现,让“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图景愈加清晰。

  区块链的实质:分布式信任架构

  形式上,区块链是由多个节点(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实质上,区块链是承载社会交互的底层技术,具有分布式、开源、透明、防篡改等性质。在传统的社会交互中,用户只知道储存在机构中自己的信息,譬如存储在银行的存款数目、经登记的不动产面积和位置等,却无法知道其他用户的信息。

  区块链技术改变了中心式的信息存储方式。用户之间的交互通过一种共识算法验证后形成“区块”,记录信息的“区块”加盖时间戳,按照顺序在链上的所有节点自动生成。在区块链上,没有中心信息存储节点,用户可以查看节点上的所有信息记录。区块链上的记录难以篡改,某用户可以篡改自己节点上的记录,却无法篡改其他所有节点的记录。区块链上的节点被损害,只要还有一个节点保存记录,当链接重新建立后,所有节点上的信息又都可自动恢复。

  借助于分布式技术,区块链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交互模式:首先,交互不再依赖中心机构,中心机构不再影响社会交互。其次,交互节点同时生成交互记录,交互者不再需要信赖相对人,相对人也无法影响社会交互。通过区块链形成交互关系,形成了“无须信任的信任架构”。

  信任架构助推社会善治

  无论是民众自我管理,还是法定机构管理,都无法完全解决底层信任架构问题,而区块链这台“信任机器”可以扬弃上述两种治理模式。普通民众通过充当区块链“节点”,可以无须彼此信任而直接参与社会交互,同时,民众只要在区块链平台注册,就能查看链上信息,对相关的社会交互事务进行监督。这种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便利机制有助于实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想。

  区块链分为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前者由众多用户自发组织成立,中者由特定机构建立并适用于机构内部,后者由用户通过协议组建,可以作为社会治理的底层技术,运用于身份认证、公证、税务、知识产权、审计、域名、物流、医疗、邮件、签证等领域,保证交互透明,实现用户监督,保持信息真实,简化交互流程,提高社会治理效率。

  区块链透明和防篡改性质让交互信息始终保持真实状态,降低甄别和纠错成本。通过区块链存储毕业证书、发票、贷款和纳税文件等信息,可以让相关机构即时在线验证证书或凭证的真实性。区块链也可以用来监控商品从工厂到消费者的全流程,通过在每个中间交付点对商品包装、认证并加盖时间戳,简化商品分销管理,为消费者认证商品,打击假冒、辨别过期商品以及防止价格操纵提供便利。

  区块链分布式性质可以让民众有效监督社会事务。政府囿于人力、物力不能时刻在线监管社会事务,当问题出现后再介入则为时已晚。区块链可以补充政府监管的不足,譬如,针对捐赠、社会福利发放和精准扶贫等事务,区块链存储所有信息并时时监控流程中的关键节点,作为节点的利害相关人可以在线即时共享和查看相关信息。

  区块链可以打破信息孤岛,简化交互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信息孤岛是社会治理中的一道难题,老百姓办事常要去几个部门调取信息,耗时费力。将交互流程的不同部门作为节点纳入区块链之中,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譬如,医疗保险程序复杂,通过区块链将患者、医院、药房、保险公司和其他相关公司链接在一起,保险公司节点上自动生成医疗信息,不再需要患者四处采集信息。

  区块链也是一把“双刃剑”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区块链概莫能外。区块链所具有的开源、透明、防篡改等特点,既能够提高社会治理效率,也可能给社会治理带来挑战。

  区块链的防篡改性质可能被不法利用。由于区块链上存储着大量公共信息,很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目标,黑客如果完成51%的节点攻击,就可以修改区块链记录。另外,凡是软件或程序都存在漏洞,区块链也不例外。区块链漏洞会被人利用来篡改交互记录,错误记录一旦形成则难以更改。针对区块链记录被篡改问题,可以由政府发起建立区块链社区平台,一方面对于区块链进行持续检测,保证区块链无漏洞运行,另一方面组织强大的技术力量对抗黑客的进攻。

  区块链的开源性质容易导致隐私泄露。有些交互信息不具备隐私性和敏感性,可以共享,有些则反之。然而,用户只要在区块链平台上注册,就可以通过App查看和下载所有的存储信息。目前防止隐私泄露的方法主要是用户假名和加密,但是通过大数据挖掘,依然可以找到信息和用户之间的相关性。可利用信息分离机制,对于那些敏感性和隐私性信息,在区块链上不放入原始信息,而是放入信息的证据,这既可以确保区块链节点信息的真实性,也可以保留基础数据的隐私。

  当前,我们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历史关头,顺应科技与社会融合趋势,以科技支撑社会治理是明智选择,也是必然选择。区块链不但解决了民众的交互信任问题,还可以让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协同社会治理模式,最大限度保障公众利益,助推社会善治。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7日 07版)

[ 责编:孔繁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