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铜官窑的历史回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铜官窑的历史回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2-06 04:1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尹汉胤

  走进长沙铜官窑博物馆,一缕悠远的声息,如影随形地回旋在耳畔,像是低沉的倾诉,又像是延绵的呼唤。那声音夹杂着波涛声,来自沉没于南海的“黑石号”铜官窑陶瓷。展柜中琳琅满目的铜官窑陶瓷,在灯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形态各异的器型、柔美的线条、精美的图案仿佛都在述说着自己的沧桑历史。

  自古天性豪迈的楚人,在湘江流域筚路蓝缕,于石渚湖畔就地取材抟土成器,烧制出精美的铜官窑陶瓷;又以民间智慧,将窑火越烧越旺,遍及湘江两岸,并与各地建立起贸易往来,进而以石渚湖码头为起点,凭湘水、过洞庭、顺长江将陶瓷运到了扬州、宁波、泉州、广州、合浦等沿海港口,由此开启了铜官窑陶瓷扬帆出海彪炳史册的“大航海”时代。

  在博物馆中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前,我仿佛听到铜官窑人吟唱着:“人归万里外,意在一杯中。只虑前途远,开帆待好风。”一千多年前的铜官窑人,不仅敢闯敢为地创造了独特的泥土艺术,更豪气冲天地开通了世界贸易海路,不畏艰险地穿越了南海、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将铜官窑陶瓷运到了亚非的20多个国家,航程远达15000多公里。

  回眸展柜,沉睡于海底千年、散发着幽幽光泽的铜官窑陶瓷,它们一定记着当年商旅云集、舟楫穿梭、向世界扬帆而去的铜官繁华盛景。经历了上千个海底漫漫长夜,穿越历史时空,它们再次回到故乡的怀抱。眼前的故乡,已然历经沧海桑田。

  回望历史,为什么身居内陆的铜官窑会在众多官窑的包围中异军突起?为什么铜官窑陶瓷会引起世界各国商人的青睐?为什么当时的铜官窑人会主动吸收借鉴域外文化,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陶瓷创作中?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陆续出土,以及从“黑石号”出水的铜官窑陶瓷中,包含着大量波斯、伊斯兰宗教文化元素及阿拉伯文字。面对多种文化汇于一炉的铜官窑陶瓷,我看到了铜官窑人开放的文化胸襟。

  然而,曾经如此开放自信、扬帆走向世界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渐渐退缩回江河,最终在“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中,断绝了与世界的联系,禁锢在陆地。铜官窑人燃起的熊熊窑火,无奈地熄灭在历史云烟中。

  沉默千年、陈列于展柜中的铜官窑陶瓷,仿佛一面面历史的铜镜。事实深刻地证明,崛起的民族,一定是扬帆海洋、走向世界的民族。令人振奋的是,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已发生深刻变革的中国,再次从江河扬起了远航的风帆,“一带一路”让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无数的商船、货运班列,正日夜不停地穿梭在各大洋和欧亚大陆上。新世纪的中国正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敞开胸怀迎接世界,与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此刻,我仿佛又听到了铜官窑人乘风破浪驶向世界的历史回声。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6日 15版)

[ 责编:李丹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