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高位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育人品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高位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育人品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2-10 06:2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蔡颖(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艺术中心主任)

  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正在进入的第四个阶段的标志事件,2017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通过综合实践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将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发展提高到新的历史高度和时代起点。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文件相继出台,描画出了教育发展的新布局,成为新时代我国不同地区、主体、形式和内容的教育体系、教育平台和教育从业者,结合自己岗位、优势和特色有效开展教育实践的指南。

  高位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品质,正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国家教育战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定位。

  同时,作为世界教育史上独具特质的教育形态,综合实践活动以育人为核心,不仅符合青少年特点、深受青少年喜爱,还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重视实践体验过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成长实践带动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在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实现‘核心素养’培育功能”时说:综合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这两大超级素养具有独特的作用,注重学生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环境。因此,它正是体现办公平、优质和均衡的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特色和亮点之一。

  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将发展趋势、教育政策、理论探索、主体定位、资源条件和实施规律等贯通起来,凝聚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知识引人、活动带人、实践促人、资源养人、文化化人和融合立人等教育价值和生命价值。

  北京市高度重视实践育人课程,并出台《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依托社会大课堂完善中小学实践育人体系的指导意见》。作为从2018年5月起正式与北京市教委签约合作研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简称“新中心”),正是万千校外教育机构中独具历史传承、文化特色、理念精神、资源优势和国际风范的国家级实验性、示范性优质教育高地,肩负着开拓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新局面的使命和责任。新中心依托体验中心、艺术中心、演艺中心、幼教中心、交流中心五个业务版块,按照“指导纲要”要求制定了《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学生教育计划书(试行)》,以实践育人为核心,研发了6大类、12小类、近300门课程。仅2018年,各类活动课程已经累计接待超过252所学校、11万余青少年参与体验。新中心形成大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果,服务全市实践育人需求,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为北京市中小学及幼儿园优惠提供艺术、科创、传统文化等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促进新中心升级发展,整体提升育人层次和水平。

  在与北京市教委合作的京剧实践体验项目中,新中心凝聚了包括中国戏曲学院在内的高等院校,文旅部百姓戏曲馆项目组等社会团体,北京小学、丰台一小等中小学校,以及孙毓敏、江其虎、顾玉杰等京剧名家的各方力量,从“感受京剧、体验京剧、创造京剧、展示京剧”四个环节全方位开展京剧实践育人,从艺术进入美育和文化,再到“五育并举”,引导学生尊重内心、展现自我,在充分实践中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教育价值和生命价值,实现青少年儿童快乐生活、幸福成长和健康发展,成为校外教育领域一次高站位、高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发探索,对新中心乃至北京和全国各地区,都有较好的启发作用。

  随着校内外教育合作、融合与共享的发展趋势,继续谋求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更全面、广泛而深刻的合作,高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是更好更多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工作,也应是新时代教育天地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0日 14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