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2-25 04: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弘扬乌兰牧骑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近年来,内蒙古相继出台意见和条例,保证乌兰牧骑充分发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作用。11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弘扬乌兰牧骑精神理论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党的领导下孕育而成的乌兰牧骑精神,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精神特质,是动员和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身直接服务基层群众的旗帜引领,在内蒙古大地和草原儿女心中永远不会过时。本报今日推出特刊,摘登专家学者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新时代乌兰牧骑的舞台更广阔

  郝时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要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这是我们思考、部署和推进新时代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是我们研究阐释、弘扬光大乌兰牧骑精神的意义所在。

  这样一种流动性的“小舞台”、队伍短小精悍的“轻骑兵”,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够在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中脱颖而出?一是为人民服务是乌兰牧骑精神的根本。乌兰牧骑以流动的方式,从苏木、嘎查到牧户,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二是植根传统、创新发展是乌兰牧骑精神的生命力。乌兰牧骑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源自人民生活、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传承了我们很多优秀传统文化。三是蒙古马精神是乌兰牧骑的品格。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塑造了乌兰牧骑的品格,造就了乌兰牧骑人“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的演艺精神,展现了为人民鞠躬、为事业尽瘁的崇高思想境界。

  弘扬乌兰牧骑精神,要“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完善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是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彰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优势的重要责任,也是内蒙古在文化认同的深层性、文化自信的根基性方面,为新时代“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贡献的努力方向。

  应需而生 创新发展

  周竞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

  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是享誉当代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品牌。乌兰牧骑的创建和发展,经过几代乌兰牧骑队员的艰苦拼搏,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怀和各族群众的支持帮助,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深情厚爱。

  1957年,为满足广大牧区群众需求,乌兰牧骑应需而生。经过60多年的发展,乌兰牧骑精神内涵可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火热生活保持密切联系的艺术品格;植根于民族文化热土,独具神韵的艺术追求;从实际出发独具特色的建队方式。

  乌兰牧骑从组建之始就面向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乌兰牧骑必将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不断创新、继续繁荣。第一,植根于发展变化了的农村牧区生活实际,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在互联网时代和电子时代,乌兰牧骑也需要进行技术提升和手段提升,拓展艺术作品,适应网络时代和农村牧区新时代的要求。第二,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创新方式方法和艺术形式,宣传好新时代党和国家政策法律,特别是在艺术作品中融入良好的法制观念,以及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民族观的宣教,将有助于各民族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第三,继续着力保护、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创新中推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四,结合市场经济,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动人才培养并积极吸纳不同层面的人才。

  从人民中来 到人民中去

  张翼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作为内蒙古志愿服务工作的杰出代表,乌兰牧骑正是深刻地契合了志愿服务的内在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乌兰牧骑事业的发展,对其给予充分肯定。

  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倡导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有助于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助于优化政府治理体系;有助于切实帮助群众,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助于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助于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乌兰牧骑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红色文艺轻骑兵”到“草原综合志愿服务轻骑兵”,乌兰牧骑无疑是一个既充满历史厚重感,又饱含时代气息的鲜活的志愿服务案例。乌兰牧骑精神既是内蒙古模式的集中体现,也是坚持中国特色志愿服务道路的有力实践。加强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要不断丰富乌兰牧骑精神的内涵,拓展具有服务人民、助人为乐、奉献精神的志愿服务项目,推广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典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乌兰牧骑精神成为激发社会正能量,凝聚中国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让乌兰牧骑的旗帜永远飘扬

  董学文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乌兰牧骑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境界高地。乌兰牧骑的发展经历及其巨大成绩,表明其在社会主义文艺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这是由乌兰牧骑精神内涵的先进性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人民文艺的标兵和样板。能不能“以人民为中心”,对文艺来说不是一件小事情,而是判断先进和落后的分水岭,判断是否实现“党性原则”和“创作自由”统一的试金石。乌兰牧骑是“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一支队伍,在社会主义文艺史上,乌兰牧骑已经、正在并将继续写下光辉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乌兰牧骑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乌兰牧骑精神同中国精神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乌兰牧骑的传统和作风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团结拼搏、勇于创新,这是乌兰牧骑的价值观,是乌兰牧骑精神的基本元素。而这种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正是中国精神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传承乌兰牧骑红色文化基因就是传承中国精神;坚持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的原则,就是坚守文艺的使命和初心;弘扬优秀的蒙古族文化就是体现文化自觉和自信;坚持走特色发展、文艺创新之路就是真接地气、就是与时俱进。乌兰牧骑精神是属于中国精神范畴的,它们之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问题。乌兰牧骑精神的内涵就是中国精神内涵在内蒙古的呈现与绽放。我们要让乌兰牧骑精神的旗帜永远迎风飘扬!

  乌兰牧骑精神具有志愿文化基因

  丁元竹 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

  自成立以来,乌兰牧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扎根基层,将“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职责落实在基层、服务于农牧民,坚守党的思想文艺基层阵地,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排头兵和时代标杆。乌兰牧骑的实践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探索,也是志愿服务的探索。

  志愿服务只有植根于社会生活才会具有强大生命力。乌兰牧骑活动的显著特征是适应内蒙古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农牧区居民的需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乌兰牧骑的实践告诉我们,开展志愿服务可以激发社会活力,把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动员的抓手,要求我们深入研究乌兰牧骑几十年来的实践探索,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智慧,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理论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话语体系。

  乌兰牧骑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乌兰牧骑的实践告诉我们,志愿精神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乌兰牧骑以自己的奉献精神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必须强调和坚持我们民族、我们国家、我们社会固有的价值,重视确立和巩固这种价值,确立和巩固民族的精神支柱。

  必须贴近人民生活培育志愿精神。乌兰牧骑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传达着志愿服务人民的理念并展示了一种新型社会关系。在当代,强调乌兰牧骑精神和志愿精神的特殊意义在于通过志愿精神的弘扬来淡化社会急速转型过程中过度“市场社会”的内涵,提升社会发展的社会内涵,真正实现经济和社会齐头并进地发展,这也是建设现代国家所必需的文化与社会的组成部分。

  主动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张祖平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

  乌兰牧骑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是不辞辛劳、不畏严寒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一专多能、勇于学习的进取精神,是服务他人、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

  乌兰牧骑精神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思路高度契合、一脉相连,都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工作方法。乌兰牧骑应主动对接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力军,做到服务内涵更加丰富、服务领域更宽、服务范围更广、服务要求更高。

  乌兰牧骑精神的传承需要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志愿服务领军人才。乌兰牧骑队员可以借助在各地演出服务的机会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发挥自己管理才能和艺术优势,在当地选拔积极分子培养成骨干志愿者,推动牧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长效机制。创新党的理论宣讲新方式,发挥乌兰牧骑创作、编导的积极性,把党的新思想、新理论编成文艺节目,融进新时代新内容,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提供反映现代生活、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剧目和服务,探索有效的文艺宣讲方式。

  乌兰牧骑精神的更好发扬需要加强乌兰牧骑队员的志愿服务能力建设。乌兰牧骑队员除了具有文艺表演才能外,还要具备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此外,为了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乌兰牧骑队员们需要掌握志愿服务管理能力,包括志愿服务项目策划能力、项目执行能力、志愿者招募和管理能力、品牌传播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建议出台乌兰牧骑志愿服务激励和保障制度。对于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队员给予奖励。制定培训制度,定期选派优秀队员参加志愿服务的培训。鼓励乌兰牧骑在内部成立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牧民提供文艺表演之外的志愿服务。

  乌兰牧骑精神植根于草原大地

  纳日碧力戈 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仰望星空,不能忘记也不可能离开脚下的大地。乌兰牧骑从不脱离民间土壤,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长途跋涉在戈壁草原上,把国家的关怀带给基层,也把自己融入广袤草原这道美丽的风景线。乌兰牧骑精神归根结底来自农牧民,来自农牧民的生活,来自农牧民对家乡、对父老、对朋友的深厚感情。乌兰牧骑精神就是这样从草原大地生长出来,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出来的。

  乌兰牧骑以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和实实在在的生活服务,增加了广大农牧民的文化自信,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出了贡献。文化自信表现在不经意间,表现在民心相通的那一刻。文化自信也来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乌兰牧骑的创作和表演发自内心,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中生有,他们用农牧民熟悉的语言和方言表演,再现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歌颂共产党,把草原和北京连在一起。

  新时代,万象更新,沧海桑田,但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不变,各民族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乌兰牧骑把多民族文艺要素融入自己的创作和表演中,让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活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突出贡献。乌兰牧骑以文艺表演和帮助农牧民群众的实际行动,把自己与农牧民凝聚在一起,借助文艺之力增加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交融,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乌兰牧骑+”流动的文明实践

  阎安 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系副教授

  苏尼特右旗是第一支乌兰牧骑的诞生地。苏尼特右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它的特点、核心就是以“乌兰牧骑+”来建设牧区流动的文明实践体系。该体系以“乌兰牧骑+”专业志愿服务为抓手,集结“乌兰牧骑+”流动志愿服务网络资源,以“引领新时代志愿服务进基层”“弘扬乌兰牧骑精神遍神州”为两大核心志愿服务系列,创新乌兰牧骑服务模式,丰富激活文明实践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融合更多的社会力量和专业资源,促进草原上流动的文明实践、舞台上流动的文明实践遍地开花,实现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和效益化,形成具有牧区特色的流动文明实践品牌。

  通过一年的试点工作,苏尼特右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形成以“乌兰牧骑+”为主题内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志愿服务体系,为打造“流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供新思路和新举措,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传承创新“乌兰牧骑+”专业志愿服务,引领红色文明实践。依托原有乌兰牧骑流动演出和服务载体,联动文明实践专业志愿服务队的力量,搭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与农牧区群众之间的供需对接平台,打通农牧区服务信息传送渠道,进一步推动基层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二是广泛联结“乌兰牧骑+”流动志愿服务网络,引领文明新风尚。通过联动“1+10”流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业余乌兰牧骑+小小乌兰牧骑+乌兰牧骑文化交流使者”等一切可为的服务力量,形成了流动的志愿服务网络。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流动文明实践的各个角落,新时代乌兰牧骑精神引领激发越来越多人们的互助精神和服务意识,让文明实践蔚然成风。

  加强新时代乌兰牧骑的全面建设

  朱嘉庚 乌兰牧骑协会原副主席

  乌兰牧骑精神,是在党的教育培育下,在为农牧民服务的实践锻炼中逐步形成的,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文艺队伍中的生动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乌兰牧骑的成长,乌兰牧骑精神不断充实丰富,已经成为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成为内蒙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笔宝贵财富。

  从乌兰牧骑的长期实践中总结提炼的乌兰牧骑精神,可以有多种表达方法,但却离不开乌兰牧骑精神的核心内涵。多年来,乌兰牧骑形成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植根基层、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继承创新”的优良传统;形成了“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的轻骑特点;形成了“以演出为主,兼做宣传、辅导、服务、传承”的综合功能;形成了“接地气、正能量、民族地区特色”的创作演出特色,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成为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

  乌兰牧骑精神的时代价值,就是要在新时代,坚持和弘扬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面对面到群众中去,实打实为群众服务。当前,全区各地乌兰牧骑正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回顾总结、宣传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就是要“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对照党和人民的要求,各地乌兰牧骑在思想上和工作上还存在不少差距,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清醒面对、认真解决,还有一些政策措施需要精准落实。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乌兰牧骑的全面建设,求真务实,扬长补短,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举旗帜 紧跟时代

  陈鹤龄 中国文化报内蒙古记者站站长

  高举旗帜是乌兰牧骑精神的根本所在。乌兰牧骑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艺团体,是肩负演出、创作、宣传、辅导、服务、创新、保护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和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职能的文艺工作队,这一内涵和性质就客观地赋予乌兰牧骑高举旗帜的特殊使命。

  紧跟时代是乌兰牧骑精神的根本属性。乌兰牧骑精神的时代属性是极其鲜明的。乌兰牧骑“在活动方式上,它既继承了老八路和老解放区文工团的革命传统,又吸收了本民族民间的一些优秀的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乌兰牧骑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乌兰牧骑用自己的活动见证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扎根基层是乌兰牧骑精神的本质要求。乌兰牧骑从诞生那天起,党和政府赋予它的使命就是扎根基层,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为最基层的广大农牧民服务。对于每支乌兰牧骑和每个乌兰牧骑队员来说,扎根基层首先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把根扎进农牧区的沃土,和农牧民打成一片;其次是练就适应农牧区生活的本领和功夫,和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是乌兰牧骑队员的骄傲和自豪。

  服务人民是乌兰牧骑精神的活水源头。乌兰牧骑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创作、演出了一批堪称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传得开、留得下,就是因为它们来自于人民、来自于火热的生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走进新时代、发挥新作为、创作新篇章是乌兰牧骑服务人民的新要求、新使命、新担当。

  扎根生活沃土 服务人民群众

  李树榕 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

  “乌兰牧骑”是一种“轻骑兵”性质的文艺团体,更是当今亟须弘扬的一种艺术精神——“扎根生活沃土,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即乌兰牧骑精神。

  内蒙古为什么是乌兰牧骑的诞生地?因为乌兰牧骑的文化根脉深植于优秀草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之中。踏踏实实跟党走、无怨无悔赴基层、一心一意谋服务、勤勤恳恳作贡献,就是乌兰牧骑队员的初心。为了把欢乐、文明、党的关怀和温暖送进每一顶蒙古包、每一个边防哨卡,乌兰牧骑队员作出的努力和奉献令人感动。

  “扎根生活沃土”就是要求艺术家关注现实生活、深入现实生活、尊重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引领现实生活。“服务基层群众”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命题,艺术家只有能在艺术创作中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反映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服务才能落到实处。

  60年前,乌兰牧骑是文艺宣传队,也是文化工作队,既要为基层牧民群众送演出、送图书、送科技、送医疗,还要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今天,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乌兰牧骑队员要“下得去”,乌兰牧骑精神能“传得开”,是有其社会问题针对性和巨大的现实意义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乌兰牧骑作为文化现象是出现在内蒙古的,无论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昂扬的红色文化,作为根脉,足以滋润乌兰牧骑精神发扬光大,惠泽乌兰牧骑事业长足发展。这种超越地域性、超越民族性的力量,定能助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建构。

  乌兰牧骑与草原艺术传承

  范子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乌兰牧骑文化是我国当代文化史上的重要文化现象,在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音乐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乌兰牧骑是政治性、道德性、社会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完美融合,其特殊的艺术样态达到了非凡的艺术高度,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乌兰牧骑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艺术传统以及中国现在的文艺革命有密切关系。

  乌兰牧骑深深植根于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在过去的草原文化当中,说书艺人、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在草原上随处可见,都是零零散散的,是一种民间的自发形态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传统无疑为后来乌兰牧骑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研究乌兰牧骑的艺术史,就不能把草原民族、游牧民族自身的艺术传统割裂,必须联系起来看。

  乌兰牧骑正式成立于1957年,但是它更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6年成立的内蒙古文艺工作团,就是内蒙古文工团。这个时期,红色基因已经注入草原音乐艺术中,我们党在音乐艺术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茫茫草原与滔滔延河,在精神上建立了密切的关联。在这一时期,内蒙古文工团在蒙古民族民间音乐文献的整理和收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红色的音符在草原上缓缓流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这为乌兰牧骑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又和蒙古族自身的音乐艺术传统相呼应。

  从音乐学角度看乌兰牧骑的音乐艺术。艺术的灵魂在于思想内容,而艺术灵魂的载体则是艺术形式,因此,对于乌兰牧骑艺术形式的研究,是研究乌兰牧骑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前提。除了关注弘扬其文化精神以外,还要关注探讨其特殊的艺术形式,从艺术形式着眼乌兰牧骑,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本色 红色 特色

  季春芳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教授

  乌兰牧骑精神的本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人民需要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的内蒙古,在党的领导下乌兰牧骑应运而生,乌兰牧骑精神从此生根发芽。到群众中去,艺术也是需要人民的。服务好广大农牧民是乌兰牧骑精神的指向,同时也要服务好全中国人民,甚至走向世界舞台,为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应有的力量。

  乌兰牧骑精神的红色就是社会主义性和党性。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为乌兰牧骑精神的产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立场,才有了服务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的文艺工作队。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乌兰牧骑满足广大农牧民的需要、满足广大无产阶级的需要是与党性高度契合和一致的。乌兰牧骑精神所体现出来的全心全意服务广大农牧民的价值指向,与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民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根本性质是一致的。

  乌兰牧骑精神的特色是地域性和民族性相统一。为了满足农牧民对文艺的需要,为了传播党的方针政策,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应运而生。古老游牧生活形成的底蕴深厚的蒙古族文化和独特的精神品格,蒙古族独特的文学、音乐、舞蹈,以及蒙古族崇尚的自由奔放、乐观进取、敬畏自然等一系列精神品质,对乌兰牧骑精神的形成都具有重大意义。乌兰牧骑精神的特色也是艺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乌兰牧骑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范畴的独特形态和构成部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同时,乌兰牧骑精神也有它的政治性。服从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始终跟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乌兰牧骑精神的重要内容。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5日 10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