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冬日里的坚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冬日里的坚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1-20 03: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春走基层·今朝笃定前行】  

奋战在“魔鬼风区”的小站铁路人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汽车在省道201线奔驰着。穿过新疆塔城地区铁厂沟镇后,两排红色的指示箭头从眼前掠过。

  “这是干什么用的?”随行人员笑着回答:“这是为防止风雪天看不清道路才用到的视宽标志。”“这里的风雪这么大?”“你不知道,这里因为风吹雪出了多次交通事故。”

  这里就是新疆塔城地区玛依塔斯“魔鬼风区”。

冬日里的坚守

春节前夕在“魔鬼风区”坚守岗位的铁路工人。摆风亮摄/光明图片

  “低处的雪堆起来跟院墙一样高,踩着雪能走到房顶。”铁厂沟火车站站长胡润生说。

  去年5月30日,玛依塔斯风区的克拉玛依市到塔城市铁路通车运营,结束了新疆最后一个地州首府不通火车的历史。为了让这里的居民出行方便,铁路部门特意在铁厂沟镇设立了一个小站。而这个一到冬天就不断刮起狂风的“魔鬼风区”,今年春运考验着铁路人的意志。

  胡润生站长介绍,今年1月14日22时,铁厂沟至霍尔吉特间出现风吹雪。应急值守队16名队员坐着“大黄蜂”赶往车站清雪。霍尔吉特车站里,铁厂沟线路巡养组组长孙召带着工友,挥动铁锹,启动清雪机,在茫茫雪夜中清理道岔。大风卷起积雪,像沙粒一样打在脸上。最让他们感到不适的是这里的风向多变:一会儿是东南风,一会儿是西北风。有时候前面的线路刚清出来,后面又被积雪掩埋了。

  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一群“黄马褂”挥动铁锹在前方开路。后方,“大黄蜂”轰鸣,喷出瀑布般的雪雾。

  室外太冷,大家只能轮流换班。凌晨时分,当列车安全驶过后,奋战了一夜的人们靠在驾驶室里,打起了盹。

  胡润生说的除雪利器“大黄蜂”是专门配备在“魔鬼风区”的一辆黄色清雪车。这个清雪车开过,从天空俯瞰,像是在雪原上拉开一条黑色的拉链,两条铁轨闪着光。

  额敏综合维修车间负责额敏到铁厂沟间90多公里线路的检修维护任务。车间主任赵大河说,自打进驻克塔铁路,每个月有十五六天都在刮风。风吹雪漫过线路,只要几个小时,就会板结成硬壳,脚踏不碎,轧轧有声。

  “积雪硬壳曾经刮坏过机车排障器。”赵大河说。风吹雪造成司机瞭望困难,道岔转换不灵;春天融雪“乱道”,旅客坐火车会感到颠簸。

  临近春节,也正是“魔鬼风区”风吹雪最频繁的时间,清雪队大多数人就回不了家。线路工王文才已经9年没有回甘肃老家过春节了。今年女儿要出嫁,需要父母送到男方家,他回家的日子却一拖再拖。

  王国良20多天回一次昌吉的家。平时只能和家里视频通话,给女儿辅导作业。“我要是提前走了,等于把活留给了其他兄弟。”王国良说。

  孙召和新婚的妻子张馨月今年元旦匆匆忙忙在老家举办了婚礼,就赶回了工作岗位。为此,张馨月心里总有些过不去。赵大河和胡润生一商量,决定在车站给他们小两口补办一场婚礼。

  听到这个消息,铁厂沟镇的文艺小分队来了。队员玛热娅木·热曼若力说:“我们出门离不开铁路,这件喜事必须得参加。”站区的职工和镇上的群众来了,大家唱起《黑走马》,且歌且舞,为新人送上祝福。孙召也头一次跳起了哈萨克族舞蹈:耸肩、扭胳膊,动作有些生硬,眼睛却时时望着妻子。张馨月则羞涩地望着丈夫,满脸是幸福。

特殊的“春运”守护者

光明日报记者 朱晓帆

  离2020年春节还有几天的时间,有一群航天人,已经踏上了特殊的“春运”之路。

  他们,是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所属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的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团队。这支为新一代运载火箭保驾护航的年轻团队,平均年龄仅有37岁。

  2019年12月27日晚,和成功复飞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一同成为“网红”的,还有一位“笑着笑着就哭了”的小姐姐孙振莲。

  而作为此次“护航”团队的重要一员,她来不及回忆那908天的艰辛,便踏上为新一代运载火箭护航的征程。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火箭的“春节”能够过得安全顺利,今年春节期间这支团队外出执行任务的人员比例高达85%。

  远在2000公里外的海南文昌,还有一批队员在快马加鞭地恢复发射台。距离长五转运的第一天,肖京宝已经在那里坚守了104天。

  “你看,火箭的发射台上有6个摆杆,像妈妈的手保护着火箭一样,我们团队的任务,就是守护它和它的孩子。”给记者介绍发射平台时,吴梦强自豪地说。

  在长五发射前的3.5小时,大量燃料已加注完毕,发射台内依旧有他们的身影;在大家举国欢庆着“胖五”的成功复飞之时,他们已经开始检查发射台的受损情况;与发射台和火箭这两位“亲人”一同欢度春节,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9天交付垂直上箭升降平台车、2天完成原需5天的卸船和运输工作……谈起长五转运时的这些事,谢业波、魏东、何利他们这些负责转运的队员们都很骄傲。

  “为了和时间赛跑,我们的队员确实是太难了。”看到队员的成长,团队总指挥贺建华非常欣慰。

  海南文昌的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台风、暴风、暴晒等极端天气是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的灾难性“克星”。

  如何在不受极端天气影响的同时,还能满足春节后高密度的发射要求?他们精准定位影响恢复的瓶颈问题,把长五火箭地面恢复计划精确部署到每个小时。

  由于他们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使这次的恢复期相较以往的3个月缩短到了1个月,为春节后发射任务争取到了极大的时间。

  为了做好这次护航任务的准备工作,刚从文昌回京的许学雷没给自己休整的时间:“长五的成功只是一小步,2020年是中国宇航发射的‘大年’,任务更多更艰巨,我们需要跑得更快才行。”

  2012年毕业参加工作的李少辉,现在已经成长为团队供气系统的主力:“我很喜欢‘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句话,既朴实,又伟大。”

  要顺利实现新一代火箭的运输、转载、发射,地面发射支持系统所涉及的发射台、车辆、低温、瞄准、控制、软件、供气等产品就有9大类。可以说,他们所涉及的专业最多,产品规模最大。

  用玻璃纤维热防护板,降低了火箭发射后发射平台的损耗;将气液连接器采用零秒脱落的方式,完美解决了低温火箭的世界性难题;他们选用了国际先进的多点调平技术,实现了火箭多点支撑下的垂直度调整……在每一个新的任务里,他们都能创造新的奇迹。

  “我们虽然做的是地面工作,但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问鼎苍穹。”29岁的曾毅整装待发,即将踏上新任务的征程,“2020年,我们会继续仰望星空,更时刻脚踏实地。”

闲不住的人民调解员 

光明日报记者 闫汇芳

  “只聊一会儿行不?院庄村孙广秀婆媳俩置气,俺要过去劝劝,马上过年了,得赶紧把这个疙瘩解开。”农历腊月二十五这一天晌午,记者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乡后庄户村一处叫福乐园的院子里见到张传真时,她略有歉意地说。

  眼前这位短头发,穿着黑色羽绒服、黑色灯笼裤,操着浓郁豫东口音的老人可不简单——曾4次到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人民优秀调解员”“全国普法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今年72岁的张传真2005年从睢阳区司法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休,干了一辈子司法调解的她闲不住,回到家乡包公庙又干起了老本行。10多年来,大到各类官司,小到邻里矛盾,经她调解的各类纠纷近500起,她也因此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永不退休的人民调解员”。

  “这日子一天也没法过,年前就得离婚!”“离就离,明天就去民政局!”采访刚到一半,一对年轻夫妻被人推拉着来到张传真面前。仔细一问才弄明白这小两口在外打工,妻子怀疑丈夫“外面有人”。一年多来,两人每天争吵不休,快过年了还要闹着离婚。了解家庭矛盾的根源后,张传真问:“你们真希望离婚吗?”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张传真循序渐进地对小两口做工作,最终,这对夫妻打消了离婚的念头。看见两人重归于好,张传真满意地笑了。

  “包公庙乡有70多个调解员,他们调解不了的,我来。我们尽量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在张传真看来,调解的目的就是纠纷解决后不丢感情,这正是需要她想办法来解决的。作为被信任的第三方,张传真总结了不少调解的方法和技巧,其中最管用的是“60字方针”——“视案情为命令闻风而动,以法律为准绳巧解纠葛;按性格分类型因人释教,少批评多鼓励感化示范;做知心解急难设身处地,求彻底无后患圆满结案。”

  做了这些年的义务调解员,让张传真印象深刻的一起即将闹上法庭的乡邻纠纷,就是用这个“法宝”化解了矛盾。代庄村民李银渊和李广清两家因一垄地边闹得不可开交。6年了,经多方调解都无果。张传真得知后,先对李广清进行普法教育,再从邻里情的角度将其劝回家继续调解。当时张传真因为深夜调解完婆媳纠纷,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把腿摔脱臼,正在疗养。但李广清只信她,必须请她出面解决问题。张传真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当天就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从法律和人情角度予以详细分析、阐述,让双方明白是非。一个月后,两人终于握手言和,并签订了调解协议书。

  十几年来,张传真免费为村民做调解。她给自己的微信取名“丛中笑”,每当自己成功化解了矛盾,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国家需要栋梁,也需要小草。”张传真把自己比作小草,立志做一颗默默为大地铺绿、为人间送春的小草。“我虽然退休了,但共产党员的身份不会退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退休,我在党旗下发过誓言永远不会退休!”张传真说。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20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