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沟通和表达是一场双向互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沟通和表达是一场双向互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2-04 06: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告诉学生,公众表达也好,日常沟通也好,本质都是一个击球的过程:互动和对话一定是双向的。这个互动和对话的双方可能是你和观众、你和合作伙伴、你和世界,或者是你和自己的内心——

沟通和表达是一场双向互动

  作者:刘慧凝(清华大学外聘教师)

  在课程第四讲《线下沟通与表达》里,我在课件的某一页放了一张动图,上面是两个卡通人物在打网球,你击球给我,我又击球给你。我告诉学生,公众表达也好,日常沟通也好,本质都是一个击球的过程:互动和对话一定是双向的。这个互动和对话的双方可能是你和观众、你和合作伙伴、你和世界,或者是你和自己的内心。

  没有学习沟通表达能力的实践空间致表达能力薄弱

  一次课后,我在讲台上整理电脑和数据线,一位学生迎面走上台来,却没有直接问我,只是把问题打在了手机屏幕上,再举到我面前:“老师您好,我没有选到课,是旁听生。想鼓足勇气请教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脑子里想得很清楚,但一张口就会忍不住紧张,甚至紧张到肌肉抖动、完全说不出话,所以我选择用打字的方式和您交流,请您谅解。请问这种情况怎么解决?”

  虽然这位学生的情况比较特殊,不具备太多共性,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不只是他,很多学生整体的沟通表达能力的确比我预期的要弱。在语言呈现上,表达不“干净”,过量出现“然后”“嗯”“啊”等连接词;在表达内容上,重复啰唆、词不达意;在具体表达场景里,或过于随意不够得体,或过于紧绷不够自然从容,更多的情况是,没有站在受众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表达更容易被受众理解;还有一类情况是告诉自己“我不擅长表达”“我很内向”而干脆放弃沟通。此外,还有不会控制表达时间、一说话就紧张、上台后手脚不知道往哪儿放等很多问题。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有人归因于独生子女缺乏团队合作的成长体验、电子产品的高频使用导致00后更习惯线上交流等。在我看来,这是部分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沟通和表达是逻辑归纳能力、细节表达能力、宏观微观判断能力以及着装、体态、礼仪等综合能力的集中呈现,是一种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的能力。但在我们过往的教育体系里,学生没有面对过多样的人群和元素更多的沟通场景,没有学习沟通表达能力的实践空间,表达能力自然整体较为薄弱。

  让学生具有连接、互动、对话的概念和能力

  最初,在接到学校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的邀请时,在调研了学生的真实表达现状后,我在这门1学分、16学时的课程里设置了8个不同主题:自我介绍,线上/下沟通,课堂展示(PPT),公众演讲等,都是同学们学习、社工、生活等场景里常遇到的主题或难题。

  然而,课程要解决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场景技术问题,而是以此作为切口,让同学们有连接、互动、对话的概念和能力。因为,沟通的定义绝不是说服一个人或解决一件事那么狭隘,尤其是在万物互联互通的今天,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信息交通大网里的一个节点,只有通过和其他节点进行联系、沟通、互动、合作,才能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拼出更加真实、多元的世界面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课堂上,我常从具体案例出发,鼓励同学们主动和外界建立联系,对未知产生好奇,进行探索。但鼓励建立联系绝不是功利地去索取名片、为建立人脉而去认识朋友或者成为“办公室油子”,这些都是课堂上的反面教材。少有人喜欢虚伪功利的表达者,功利性的连接和互动会让人有本能的抵触,适得其反。而且,和世界良好互动的前提是了解和认识自己。

  课上,除了分享理论方法、具体案例,授课方式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沟通表达其实无处不在。

  每节课我都使用雨课堂系统进行教学,红外线黑板让我在黑板上写下的板书可以实时呈现在大屏幕上。同学们既可以抬头在大屏幕上看课件,也可以低头在小屏幕(手机、电脑等)上看课件、记笔记。若某一页课件没听懂,在手机上点击“不懂”;想提问或有感想要分享时,可随时发送弹幕或课堂投稿,教师和其他学生都能实时看到课堂反馈。90分钟的课堂里,最多收到了1200多条弹幕。

  鼓励学生建立积极互动、勇敢表达、科学面对负面反馈的心态

  每次课程结束,我都会收到很多学生的邮件,和我分享课堂上的感受、课堂外的实践以及生活中的体悟、对未来的打算和困惑。

  文章开头提到的用手机屏幕和我交流的学生旁听了整整一个学期,认真听讲、报名课下工作坊、每天坚持半小时的练习,在结课展示上,他成为了6位展示同学中的一员。不光是他,在邮件和问卷反馈里,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日常交流时的口头禅、公众表达里的声音和形体,体会到如何有层次地展开一个主题、讲好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他们愿意主动开口,尝试沟通。

  然而,改变不能只靠这样一门课。从“术”的层面,我认为应该把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贯穿在不同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里融入一些沟通的环节或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沟通的科学和艺术。但更重要的还是从“道”的层面,教师、家长、社会要鼓励学生建立一种和世界积极互动、勇敢表达、科学面对负面反馈的包容心态,在广阔、复杂、有趣的社会课堂里体会沟通表达的真谛和乐趣。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4日 14版)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