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丰收节里咂摸农耕文化的香醇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丰收节里咂摸农耕文化的香醇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9-25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评析】

  作者:李思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时逢秋分节气,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强调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毛泽东同志曾说:“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讲到“我当过农民”。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设立并连续3年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厚感情。作为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有着重农、爱农、兴农的重大政治意义,而且承载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论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作业规律,还是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传承;不论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务农之苦,还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耕作之乐;不论是“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的朴素向往,还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美学,我们的先人在数千年川流不息的历史河床上积淀了农耕文化的厚土。一年接一年,以国家之名庆祝丰收,是对勤劳耕作、崇尚美好等传统文化的一种反复确认,是对农耕文明中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等积极元素的热情唤醒。

  “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丰收意味着团圆,寄托着人们对红火日子的期盼。岁稔年丰、天心月满,是中华儿女几千年的美好期冀,是一代人接一代人形成的共同社会心理。以往,一些地方对农耕文化不大重视,以致农村逐渐沦为文化的边缘地带。在有的地方,城市对农村资源的虹吸效应,抽走的不只是物质财富,更是人才、文化和精神。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设立的,它承载着接续农耕文化,培育乡村文明的期许——广袤的农村要实现振兴,需要物质上的丰富,也离不开精神文化上的支撑。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背景下举办的,它又被注入了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时代内涵。至于眼下火爆的丰收节直播带货,带来的则是电商助力农产品流通的文化新景观。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文化的长河中,农业、农村、农民绝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助等美好精神的承载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我们在庆祝丰收的喜悦里,细细咂摸农耕文化的香醇,以防控疫情保耕种、不误农时抓生产、坚持抗灾夺丰收等精神,提振农村精气神,让广袤的乡村更加生机勃勃,乡亲们的日子更加幸福红火。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5日 10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