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融合的途径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融合的途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11-09 05: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论点摘编】    

  刘晓力在《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撰文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生命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四大汇聚”为特征的科学技术新形态,正在塑造着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也越来越多地渗透进人类的道德体系的建构和全球秩序的综合治理中。由新科学技术变革所催生的新观念不仅引导着人们对自我、他者和世界关系的新理解,也不断突破人们对自然的本性、生命的意义、人类命运乃至宇宙未来的传统阐释框架。“四大汇聚”中最具交叉性的学科是研究人类心智本质的认知科学,这是一个由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人类学几大学科构成的,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科学范式的多学科集群。这一学科集群正在与新技术联手逐步揭示人类的日常认知和科学认知、自我认知和社会文化认知的多重机制,所取得的实证研究的许多重大突破也对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语言哲学、道德伦理和哲学方法论构成新的挑战。新技术变革不仅把我们带入了人机共在的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全新社会,也为哲学家借鉴和反思经验科学,拓展哲学发展的空间创造了重要机遇。

  在广义涉身认知理论的背景下,对认知科学最具代表性也是当前最为活跃的认知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三条路径几个焦点问题的考察,能揭示出这些路径所面对的理论困境及其可能的出路。对认知心理学的表征问题而言,除了命题式表征,可以承认以身体为基础的知觉表征作为原初表征在基底层提供认知与行动的因果说明;对脑神经科学而言,主张破解意识难题可行的路线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综合研究;对人工智能而言,倡导借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法去建构心智的认知架构,未来既满足人类价值也兼顾机器利益的可信赖的道德主体应当是人—机交融的延展认知系统。可以看出,哲学与前沿的认知科学在某种条件下既构成双向挑战的态势,又具有双向推进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效应,这种效应为实现哲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9日 15版)

[ 责编:白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