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父母是抵达孩子心中的那束光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父母是抵达孩子心中的那束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2-09 06: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家长心声】 

  作者:王婧(母婴行业从业者,北漂八年)

  我出生在1984年,有一个12岁的儿子。2013年,一家三口从老家河南南阳来到北京。最初几年,孩子学习、成长,一切顺利。可从孩子小学三年级开始,因为无法参加高考,他身边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越来越少,都回老家了。终于,五年级暑假的一天,孩子也对我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回老家读书。”

  “孩子在学校不太跟人交往,下课后总是找个角落低着头一个人踢墙。”

  家中老人身体不好,我把孩子送进了老家一所教学质量不错的寄宿制民办学校。可即便是儿子自己做出了选择,第一个学期还是麻烦不断。

  第一个月,光是鞋,孩子就踢坏了四双。老师打电话过来,二姨就赶紧买了送到学校。可一两次后我们挺奇怪,都是质量挺好的鞋,怎么动不动鞋头就破了。请老师观察了一段时间,才知道孩子在学校不太跟人交往,下课后总是找个角落低着头一个人踢墙。

  那段时间,小小的身体承受了特别大的压力。老家和北京的教材、教学进度都不一样,他得重新适应。插班生没有朋友,时不时还有学生笑:“你不是北京人吗,回老家干啥?”

  我打电话想跟孩子沟通,那头的声音硬邦邦的,“你就当没有我这个儿子。”姥姥说,孩子变了,原来那么温和的孩子,怎么成了个“汽油桶子”,一点就炸。

  “线上联系还是代替不了陪伴。有时我很想给他一个拥抱,但做不到。”

  我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增加回家的频率。平均20多天就回家过个周末。回老家的高铁一来一回800多元,我舍不得,就坐卧铺,一来一回只要400多,火车票攒了厚厚一沓。

  只是分开了几个月,从小在我身边长大的孩子明显生疏了。后来,我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多,也及时从老师那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跟他聊天,情况才慢慢好转。最明显的变化是去年疫情期间,我在家里待了四个多月,孩子别提多高兴了。

  现在我在北京工作,每天都会跟他通话半个小时,聊聊学习,聊聊班级里有趣的事,明显感觉到孩子心理状态平稳了。但线上联系还是代替不了陪伴。有时我很想给他一个拥抱,但做不到。

  “给孩子足够的爱和保护,他的眼里才能有光。”

  回流,对孩子的影响是有的。原来他是个特别阳光的少年,可说到回老家读书这个选择时,眼里那种光芒没了,有的是一种早早的妥协。

  给孩子足够的爱和保护,眼里才能有光。我是一个“80后”家长,看重这种陪伴与守护,所以尽可能地在回流的最开始陪孩子一起度过。但我身边,还有很多朋友没有意识到这些,或者工作太忙做不到,亲子关系受到了特别大的影响。

  父母要成为抵达回流儿童心中的一束光,这是我的一点体悟。但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政策之光照进,让我们可以不再忍受分离之苦。

  (光明日报记者邓晖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9日 13版)

[ 责编:孔繁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