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因瓷而变 因瓷而乐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因瓷而变 因瓷而乐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19 02: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幸福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李蕾 刘岩 王倩 胡晓军

  英文“China”,字母C大写时是“中国”的意思,小写时有“瓷器”之意。这个词发音又与江西景德镇的古名“昌南”相似。这些巧合使瓷器、景德镇、中国关联在一起,产生了神奇的化学效应——在无数能工巧匠的坚守与创造下,景德镇的瓷器扬名四海,融通天下,用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讲述着中国人的幸福故事。站在庆祝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记者来到位于景德镇市昌南新区的名坊园,听79岁的颜色釉专家邓希平讲述她因瓷而变、因瓷而乐的人生故事,别有一种象征意味。

  “我与瓷器以及景德镇结缘,是1965年的事。”邓希平回忆道。那时候,她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抱着“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想法,进入轻工部景德镇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师从窑变颜色釉大师聂物华和“青釉大王”陈鸿高。闻着高岭土的泥香,尝着昌江水的甘甜,她开始了在这个流光溢彩的瓷器世界的奇妙旅程。

  景德镇有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其中唯一不施色彩的品种是颜色釉瓷,仅通过原产地矿石配制的釉料在高温下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形成宝石结构就可以出现不同颜色。原矿成分的变化、烧成工艺的变化,甚至不同满窑窑位都会影响最终的成色。而每种釉料常常由十几种矿石配成,釉料化学元素组成极其复杂,特别是其中的微量元素变化莫测,这些不确定因素导致颜色釉瓷生产难度极大,成品率很低,造价很高,一般人不敢轻易尝试。这种技艺在历史上屡屡断代,即使经验丰富的老匠人一般也只能烧制一两种釉色。“它就像有生命一般,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现代科技的介入,可以帮我们了解它、适应它,却没有办法完全掌控它,这让我觉得充满挑战。”邓希平说。

  尽管颜色釉之路充满艰难险阻,邓希平却走得坚定沉稳。用她的话说,“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做出来的东西达到理想效果。如果一窑能烧出几个好的,我能高兴好久”。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技术被庄严地列入党和国家的重要议程,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肯定。也是这一年,景德镇恢复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在全市第一批晋升的40名工程师中,邓希平是最年轻的一个。受到这样的鼓舞,她干劲更足了,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用。1984年,邓希平出任建国瓷厂副厂长、总工程师。因为深知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对制瓷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她一上任就组建了颜色釉科研所和新产品开发部,吸引并培养技术骨干。1995年,建国瓷厂改制,邓希平承包了“科研所”和“新产品开发部”,组建“景德镇市建国瓷厂邓希平工作室”,走市场化道路。从研制“无铅钧红釉”解决铅中毒职业病危害到以特大件郎红釉新配方带动铜红釉产品的生产,再到烧出自然产生七色彩环的“陶瓷彩虹釉”,她将先进科学技术投入生产实践,破解了一个个困扰行业上千年的难题。她还研发了“窑变釉里藏花”等新工艺,助推景德镇制瓷技术跃升至历史新高度。

  在50多年的时间里,邓希平刻苦研之、科学驭之、艺术育之、产业养之,创新了40多种新型颜色釉,恢复和提高了可生产的颜色釉产品1000多种,作品在国内外频频获奖,被多家著名博物馆收藏。

  在众多作品中,邓希平对秘釉流霞盏情有独钟。这不仅是因为它拥有集晚霞流动般釉纹和无水似有水般光效于一身的亮丽外表,其背后长达23年的研制故事更是耐人寻味。1990年,邓希平去西安度假,在参观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博物馆时看到了失传千年的唐代秘瓷碗。在展厅的灯光下,她仿佛看到碗底有水光浮动,大为折服。回景德镇后,她便投入研发,经过反复尝试做出了几个成品,但都是碰运气,一直未能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制作方法,只好将项目暂时搁置。后来,福建一家影视公司要拍摄电影《流霞盏》,请邓希平烧制失传600年的明代流霞盏。这次她突发奇想,将秘瓷和流霞盏两种技艺创新融合起来,烧制出秘釉流霞盏,创下陶瓷史的一个奇迹。“我试图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动态传承发展颜色釉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需要踏踏实实,全情投入,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邓希平感慨道。

  见微知著,尝鼎一脔。不只邓希平,在景德镇,花几十年只做一件事,穷尽一生诠释工匠精神的人有很多。邓希平说:“是党和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大力支持,给了我们充满获得感、幸福感的工作和生活,成就了我们攻坚克难的信心,也赋予了我们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甚至让下一代也投身进来的底气。”诚然,从灰砖泥瓦的厂房到陶溪川、名坊园等美丽多姿的产业园区,再到陶瓷加文创、加旅游、加电商等新型业态,政府一系列利民生、聚民心的举措,使邓希平和景德镇人的工作生活都发生了切实的改变。2019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邓希平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得睡不着觉。她说:“千年瓷都如今成了传承创新的‘国家试验田’,制瓷业大有可为。具体怎么传承,怎么创新,我也想尽些绵薄之力。”

  邓希平这么说,也在这么做。她于2010年成立邓希平陶瓷艺术馆和景德镇颜色釉陶瓷艺术研究院,打造陶瓷艺术交流展示的平台;2013年创办景德镇名坊园邓希平陶瓷有限公司,让华贵的颜色釉瓷走向民间,装点百姓的生活;2021年经上级部门批准,又在景德镇名坊园成立了“景德镇邓希平颜色釉陶瓷艺术博物馆”。为了让颜色釉技艺后继有人,她把东南大学毕业的女儿叫回身边,手把手地传授。如今除了教学、科研、经营,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博物馆里,向来访求教的专家、学生,以及热爱陶瓷艺术的各界人士宣传介绍,每年接待访客近万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她了解了陶瓷的相关知识,爱上了颜色釉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浴火斑斓终入世,从此春秋更从容。时代给了我们崭新的机遇,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颜色釉陶瓷乃至中国文化的传承创新都值得期待。”邓希平说。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9日 06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