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当历史的壮阔波澜遇上青春“脑洞”——走近青年红色舞台剧主创人员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当历史的壮阔波澜遇上青春“脑洞”——走近青年红色舞台剧主创人员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7-20 04:0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青年聚焦·奋斗青年之红色舞台剧创作者】 

  7月,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在中国儿童剧场首演,话剧《红色的起点》的青年演员正登上国家话剧院的舞台……在建党百年的特殊历史时刻,一批红色题材话剧在全国涌现。

  “红船旁的泱泱秀水,井冈山的呼啸长风,正在当代的舞台上形成和声。”学者们认为,以表现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英雄人物、弘扬理想主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话剧始终是我国话剧创作的重要类型之一。

  物换星移,东风不息。如何自然地将时代命题融入主旋律,如何在戏剧创作、传递、接受中完成崇高的主题诠释,是属于新一代戏剧工作者的挑战。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晋荣 曹雅楠

  向烟雨江南借一抔热土

  上海越剧院编剧莫霞的回答,是向传统文化寻求滋养。

  高二时,她偶然被1962年版越剧电影《红楼梦》带进传统戏曲世界。这种生长在江南水乡、多见于才子佳人的戏曲,唱腔婉转灵动,场景考究精致,以唯美、诗意、抒情的独特气质见长,不仅使莫霞心向往之,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忠实拥趸。“越剧的戏迷们年龄范围很广,80后、90后很多见,常常是演员演到哪儿,戏迷们跟到哪儿。”莫霞说。

  鲜活持久的魅力来源于越剧的创新基因。“从晚清传唱而来的戏腔,只有唱出新的故事,才能经久不衰。”秉持这样的理念,莫霞近年来创作了越剧《黎明新娘》、潮剧《红军阿姆》、上党梆子《长江支队》、话剧《锦江传奇·董竹君》等一批优秀的红色题材戏剧。

  创作的笔连着两头,一头是创新,一头是传承。接到改编《七月流火》任务时,莫霞将目光投向了原剧中着墨不多的茅丽瑛的爱情故事,创作了《黎明新娘》。戏剧中,白色恐怖氛围下,主人公一边筹备婚礼,一边为新四军筹款。爱情追求与革命情怀两种情感并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条线交织,女性的坚强意志与无私付出得到了诗意的呈现。

  莫霞感慨:“用越剧创作,有别于同类题材追求激烈矛盾与铿锵有力,要挖掘细腻的平凡、纤如发丝的情感、坚忍顽强的诗意,这正是越剧,尤其是女子越剧无可比拟的优势。”

  润物无声,从传统戏曲中汲取的,也被投注到更大的舞台上。在后来的创作中,莫霞描绘了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一生,在话剧中,她设置了董竹君的三个自我,三个自我之间迷茫纠结,相互争论,最终做出了将锦江饭店无偿捐给国家的决定。“董竹君不是战场上的一个英雄人物,但她的选择更能从侧面印证人民对于共产党的认可,以及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莫霞说,红色题材的表现方式并非一定单刀直入,她想通过对这样一个传奇女性情感细腻化的描摹,找到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使主旋律和艺术性得到和谐统一。

当历史的壮阔波澜遇上青春“脑洞”——走近青年红色舞台剧主创人员

罗兰

当历史的壮阔波澜遇上青春“脑洞”——走近青年红色舞台剧主创人员

莫霞

当历史的壮阔波澜遇上青春“脑洞”——走近青年红色舞台剧主创人员

毛尔南

当历史的壮阔波澜遇上青春“脑洞”——走近青年红色舞台剧主创人员

话剧《红色的起点》剧照。  

  在青春弦歌中满怀热望

  “你们的理想是什么?”这是国家话剧院导演罗兰为《红色的起点》坐排时,向年轻演员们的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无关剧情,无关演技,罗兰认为演员演出的前提是与人物共情。

  “我们邀请了党史专家、剧组编剧给演员们多次上党课,帮助他们理解历史,揣摩人物。”罗兰说,前期的排练,就是在进行党课学习。

  这部改编自叶永烈长篇纪实作品《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实》的话剧,从46万字的原著改编开始,就历经巨大考验。编剧们起早贪黑一个月,从波澜壮阔的党史中,选取1919至1921三年的大事,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并发展壮大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

  表演的难度不小。这三年中人物繁多、事件复杂,即使删了又删,有名有姓的角色还是有五十多个。而导演罗兰,最后决定起用17个新人。这意味着,这些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演员,每个人都要承担四个以上的角色。

  “我没有选舞台经验更丰富的成熟演员,也没有选人物形象更贴近的特型演员,我们更看重的是青年的冲动和激情。”罗兰解释道,“陈独秀、李大钊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在建党初期也是年轻人,这和我们的演员一致。剧中人物满怀理想的状态,与今天的青年是相通的,精神面貌难能可贵。”

  在话剧结尾处,罗兰特地将剧中提及的真实历史人物放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年轻的演员们唱着歌:“飘扬理想的风帆,激昂青春的征战,那咆哮的海岸,泊着远行归来的船,我们的模样,映照在梦想的墙上……”

  罗兰相信,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演员们内心的自然流露,一定能像潮水一样,流向观众席,浸润观看者的内心。

  在童心童趣里种一颗种子

  一郎说:“我想我妈妈了,她还在日本等我,我不喜欢打仗,我想回家。”

  满山说:“你还有妈妈,还有家,可是你们来了之后,我的妈妈就被你们杀死了。”

  李小刀说:“我都没见过我的妈妈,我也想有一个家……”

  日本小兵、抗联小战士、卖艺流浪儿三个年龄相仿、身份迥异的孩子一起躺在雪地里,诉说着各自最酸楚的心事,大雪漫天飘下,把他们笼罩在一片茫茫白色之中。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导演毛尔南却还不满意,在与团队多次尝试后,他决定采用两种化学制剂造“雪地”,“飞雪”则在造雪机的基础上再加纸片。当音乐响起,亮纸片混合着“雪花”从天上飘飘洒洒地落下,毛尔南点头:“这次对了。”

  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改编自儿童文学作家薛涛的《情报鸽子》,保留其精神内核,从戏剧角度进行全新创作。精益求精,一方面是因为儿童容易被舞台效果吸引,另一方面则因为雪是贯穿全剧的情感意象——渴望和平的雪是诗情画意的,战士出征的雪是斗志昂扬的,思念亲人的雪是温情脉脉的。

  “我们想给孩子提供一个做梦的地方,尽管有战争、有残酷,但美好长存。”与大多数故事不同,这部以抗联小战士为主角的话剧并没有刻意塑造一个小英雄形象。在剧中,杨司令安排满山送情报,实则是想让他远离战争,每当遇到困难时,满山总会想起杨司令的教导,重获勇气。

  执导面向儿童的话剧,毛尔南也像剧中的杨司令一样,时刻想着孩子、惦记着孩子,既考虑孩子们的观看体验,又把更深层主题的诠释融在童心童趣的艺术表达中。

  毛尔南认为,红色题材儿童剧的功能是感染和美育。“也许他们现在还看不懂那段历史,但杨司令给予满山的鼓励、满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孩子们对于和平的向往……总有情节让他们产生共鸣,这时候,历史教育与红色教育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这位党龄17年的80后导演还有更大的期望:“等看这部戏的孩子们长大了,为人父母了,还是会被剧中的人物打动。等他们带孩子来看戏时,红色故事就会继续滋养下一代的孩子们。”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0日 12版)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