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论文写在田野 成果留给农户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论文写在田野 成果留给农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2-05 04: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走到田间地头,来到农民身边。他们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展开研发,推动科研、推广和生产互动联合,把论文写在田野上,将更多的实用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帮助乡亲们把“金扁担”挑得越来越稳。

  本期邀请四位农业科技一线工作者,听他们讲述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的故事。

论文写在田野 成果留给农户  

山东聊城市茌平区一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玻璃温室大棚里,工作人员在采摘草莓。马红坤摄/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

  精准滴灌,小草莓颜值佳效益好

  讲述人:江苏镇江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 李金凤

  在江苏草莓产区中,句容市形成了以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种植为特色的区域优势,草莓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我自2007年参加工作后,就跟小草莓为伴,见证并参与了草莓产业从有到精的发展历程。

  农产品走上精品化路线,质量是重中之重。我们把当家种子牢牢攥在咱中国人自己手上,通过逐步推广大棚设施育苗,推行穴盘育苗、种苗冷藏处理等先进育苗技术,有序淘汰“莓农”自留苗,建设抗病丰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以“根正苗红”促源头品质提升。同时,我们将精细精准理念融入草莓种植养护全过程,加快草莓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为草莓贴上独有的“身份标识”。在草莓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灭虫灯、捕食螨、水肥一体化、生物碳肥、生物菌剂等新型生产资料,促进了当地的草莓率先走上高品质发展之路。

  在我们的帮助下,白兔镇还制定了江苏省、镇江市多项草莓种植地方标准,成功申请专利十多项,“莓好白兔”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75亿元,小草莓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

  不过,我们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不断推动草莓品种的多样化,形成品种矩阵。2016年,成功试种出了白色草莓“白雪公主”,2017年成功试种出开红色花朵的草莓“红花”、香气浓郁的“妙香七号”,2018年又成功试种出粉色草莓“桃熏”……新品种层出不穷,为草莓高质量发展闯出了新路子。这些草莓新品不仅颜值高,在亩均效益和抗病方面也各有所长。如今,白兔草莓已经形成了十多个主打品种的品种矩阵,在草莓市场上惊艳亮相并收获了一大批消费者喜爱。

  莓农的需求,就是我们开展研究、推广技术的指针。针对莓农想要拉长销售期的需求,我们通过引育“香野”“容莓5号”等早熟品种,研发适应本地气候的夜冷技术和控苗技术,将草莓售卖期提前了一个月。针对莓农提出的课程内容听不懂、吸收难的问题,我们将课堂搬到了田间和大棚,在草莓生产的关键时期,手把手教,实现技术推广“精准滴灌”。同时,我们还定期“坐诊”草莓田,现场解决草莓种植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已故全国道德模范糜林等前辈的言传身教下,我深刻理解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真正内涵,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践行为农服务的誓言。

论文写在田野 成果留给农户  

新疆昌吉,科研人员在未来农业科技馆叶菜工厂示范区内进行瓜菜砧木断根嫁接。新华社发

论文写在田野 成果留给农户  

沈阳工学院生命工程学院教师在现代农业科技馆内检测火龙果叶片成分。新华社发

  繁育良种,小石榴扮靓富民新生活

  讲述人:山东枣庄市石榴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侯乐峰

  从1981年参加工作起,我就扎根在石榴种植技术推广和选育良种一线,退休后也依然和年轻技术员们一起活跃在田间地头。40多年来,我见证了枣庄市峄城石榴种植面积一步步扩大,从0.6万亩到如今的10余万亩,成为“中国石榴之乡”。

  刚开始,农户不知道如何种石榴,我们就从头开始教。施肥、修剪、打药,早上我们带着干粮上山,中午就在田间地头和农户一起吃饭。虽然现在物质条件变好了,可这种情谊一直延续着。后来,峄城区种植的石榴产量、质量很快提升上来了,形成了家家有石榴、户户栽石榴的场景。

  20世纪90年代,农户基本掌握了石榴种植要点,生活也都好了起来,我们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选育良种上。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中秋节前,峄城的石榴还没有成熟,这样就错失了消费旺季。于是,我们就想培育一个早熟、籽粒大的新品种。

  选育良种没有捷径,就是多跑。一般当年成熟期时我们先选出中意的种质,第二年年初石榴树未发芽的时候,再跑一趟把石榴条取回来。就这样,我们积累了200余种种质,但仍不是最理想的,直到2010年才把两棵性状很好的母树带回峄城。

  回到峄城后,我们赶紧嫁接、扦插扩繁,并在山东省内选取三个地方进行区域试验。2013年,团队终于选育出了裂果率低、口感佳的石榴。当时参与项目的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赵登超将其命名为“秋艳”,意为“秋天里一道艳丽的风景”。2016年4月,“秋艳”通过国家良种审定,成为国内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审石榴良种。

  这两棵母树现在还在我们峄城的石榴博览园里,全国的“秋艳”都是从这两棵树上取条繁育的。如今,我们已在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安徽等石榴产区推广“秋艳”共12000余亩,累计增收2亿多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优良的石榴种质是石榴产业发展的基石。自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我和三代队友跑遍了我国七大石榴主产区,即使是两三亩的石榴园也都要进去看看、尝尝。如今,我们的种质资源库共保存国内外石榴种质432份,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世界前列。

  当前,我们团队正铆足劲解决如何提高石榴抗冻性这一难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三个:更换品种、设施种植以及推广栽培技术。在设施种植方面,峄城已经在较平缓的山脚地区普及了农业大棚,在地形相对较陡的山坡地区,主要靠更换品种和推广栽培技术。多年来,我们在推广栽培技术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选用抗寒砧木、加强肥水管理、科学整形修剪、合理负载结果等。栽培技术提高了,树体更强健了,抗冻性自然也会增强。

  未来,我还将尽己所能,把更多成果和研究写在榴乡大地上,让乡亲们的生活更加红火、甜蜜。

论文写在田野 成果留给农户  

广西玉林师范学院老教授吕超锦在玉林市樟木镇中村石奇岭的石奇良种示范区查看荔枝挂果情况。新华社发

论文写在田野 成果留给农户  

果农在云南屏边县湾塘乡米坡荔枝基地采摘荔枝。新华社发

  节本增效,让更多蔗农过上好日子

  讲述人: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来宾综合试验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杨祖丽

  大学毕业以来,我一直在基层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研工作。20年来,要做的事情就一件,那就是想方设法促进甘蔗产业节本增效、蔗农增产增收,让更多蔗农过上甜蜜日子。

  自2009年开始,我承担起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来宾综合试验站相关工作,进行国家甘蔗联合区域试验、广西甘蔗区域试验新品系1126个,筛选出适合来宾蔗区的甘蔗新品种10个。其中,桂柳05136品种推广最高时占来宾蔗区种植面积56%。

  为了让产业节本增效,我通过主持“蔗鱼共生模式关键技术研究”,参与实施“来宾蔗区螟虫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牛粪资源化利用还田及甘蔗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0多个项目,以项目示范推进“甘蔗—渔业—肥—蔗地—甘蔗加工—饲料”多个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高效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链,甘蔗平均种植成本减少200元/亩,平均每亩地同比增产甘蔗1吨以上。

  为了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我经常现场指导农户如何施肥、修剪等,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近三年来,我开展培训指导70多场,共计培训农业人员8000余人次,加强对技术骨干、基层技术人员、种蔗大户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广大蔗农朋友近距离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让甘蔗生产实现了节本增效,实现了甘蔗“高效率、高效益”的双高目标,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目前,我和团队承担10多个科研项目,指导来宾蔗糖业发展建设甘蔗高产高糖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达1600多亩,累计建成糖料蔗良种繁育基地13个,面积达1.72万亩,基本实现来宾蔗区糖料蔗种植良种全覆盖。

  一线科研工作者常年顶着火辣的太阳,风里雨里都在地里忙活。虽然很苦很累,但每当看到甘蔗丰收的景象,看到蔗农脸上洋溢的笑脸,我就会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

  用心解答,帮助荔农挑上“金扁担”

  讲述人:广东高州市农业科技事务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 邹建运

  我从1992年开始从事农技服务,30多年来,深刻体会到了基层农业工作者的艰辛和不易。

  高州市是全国荔枝主产区之一,荔枝产业是我们市的支柱产业。产业发展至今,荔枝种植面积达55万多亩,可受天气因素、市场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等因素影响,部分荔农收入不高、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如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动荔枝产业发展,这是我们农技推广者必须回答好的一道考题。

  为此,我们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了新技术推广示范点,带着农民一起干,力争让新技术惠及每一个荔农。不过,由于大家的文化素质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手把手地帮、心贴心地教。

  有次我接到电话,一位荔农说他家的5亩荔枝果园落果严重,到成熟收获时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他说虽然按我们培训班讲授的方法进行药物喷施处理,却收效甚微,电话这头的我急在心里。原来他在防治荔枝蛀蒂虫时没有按照我们测报的防治适期施药,错过了防治期造成落果减产。我赶紧指出了问题所在,在接受我的指导建议后,他家的荔枝园再没有出现类似情况,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作为基层农技人员,只有多深入田间地头,才能多发现真问题,切实为老百姓服务。

  高州市荔枝种植历史悠久,我们充分挖掘荔枝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打出荔枝产业发展文化牌。一方面,通过“贡园”“中国荔枝博览馆”“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荔枝主题公园”等建设,打造高州“大塘荔乡”旅游品牌,增加高州荔枝知名度;另一方面,通过定期举办“荔枝文化节”“荔枝论坛”等大型活动,充分展示荔枝文化,扩大荔枝产业影响力。我们还打造了“智慧荔枝园”等现代化荔枝园区,增加荔枝文化的科技元素;建设荔枝果品加工产业园,延长产业链,提高荔枝附加值。

  当前,荔枝产业还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比如,上市期过于集中,这就需要调整荔枝品种结构,结合本地实际“换冠换种”、错峰上市。再如,如何让荔枝走得更远、香飘万家,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快荔枝保鲜技术研究,解决荔枝鲜果销售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让广大荔农挑上“金扁担”,实现科学种荔,在品种优化、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更加科学,不断提质增效,让荔枝的品质越来越好。

  有时候也会感到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新的一年里,我还将随时充电,多开眼界、多长见识,用好手里的技术更好服务广大荔农。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赵秋丽、冯帆、苏雁、吴春燕、周仕兴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明月)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05日 07版)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