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小传:
王士菁,原名葛秉曙,1918年3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1946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华东新华书店编辑,鲁迅著作编刊社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副主任、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王士菁 资料图片
早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王士菁即开始了鲁迅研究,是我国第一代鲁迅研究专家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鲁迅传》的作者。这部著作一经出版就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影响。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为此书写了前言,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写了后记。新中国成立后,《鲁迅传》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多次重印再版,1981年起由外文出版社译成英文、朝鲜文、孟加拉文出版。
1950年至1956年,王士菁在冯雪峰的领导下,具体负责《鲁迅全集》(十卷本)注释、出版的组织领导工作,在材料收集、整理和注释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士菁一生从事鲁迅研究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了《鲁迅传》外,主要的作品有:《鲁迅——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知识丛书,196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鲁迅早期五篇论文注释》(1978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鲁迅创作道路初探》(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鲁迅的爱和憎》(论文集,198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等。此外,他还涉猎一些与鲁迅研究有关的学术课题,主要作品有:《瞿秋白传》(198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年1月,王士菁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后,积极培养鲁迅研究人才,为推动北京鲁迅博物馆建设发展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此外,他还参与了《鲁迅大辞典》《鲁迅年谱》《鲁迅手稿全集》《鲁迅研究资料》《鲁迅研究动态》的编撰工作。
离休后,王士菁仍笔耕不辍,在2008年90岁高龄时,出版了《王士菁文集》(五卷本)。同时,他仍然关心和牵挂着鲁迅博物馆的事业,为鲁迅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发挥余热。2016年10月25日凌晨,王士菁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98岁。
【述往】
五个儿女的深切悼念
2016年10月25日凌晨,家父安详地离开我们,走完了98年的人生历程。家父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遭受了难言的磨难,最后终于安享晚年,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事情。
家父于1918年3月出生在江苏沭阳的一个较为贫困的小村庄,所幸家境尚好,得以就读于汤沟小学和淮安中学,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文化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家父只身逃离家乡,来到大西南辗转求学,并于1939年毕业于江苏省旅渝联合中学,随即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
生活·读书·新知上海联合发行所1949年6月出版的《鲁迅传》 资料图片
不久,因为仰慕闻一多、朱自清等先生的人品与学问,又转读于中文系,得诸多名家大师亲炙,不仅广博学识,也为此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家父深深受到老师们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的熏陶,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位忧国忧民、正直而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家父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只是一介贫穷书生,他从同窗好友王均(曾任国家语委副主任)处借阅到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鲁迅全集》(十卷本),并因此受到鲁迅精神的极大影响。
当时的中国社会,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战乱摧残,而鲁迅先生用一支笔作刀枪,向这个黑暗的旧社会勇猛开火,树立了无畏勇士的高大形象。家父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时,被这种荡涤丑恶现象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开始着手进行鲁迅研究,并把研究鲁迅著作、弘扬鲁迅精神作为毕生追求的理想。
《鲁迅传》手稿 资料图片
有了好友的鼎力支持,家父在鲁迅研究方面也初见成果,出版了第一部中国人自己撰写的《鲁迅传》,较为全面地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阐述了鲁迅精神。《鲁迅传》一经出版,当即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家父经过短暂停留,即长途奔波,于1946年辗转回到故乡,执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而浴血奋战。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兵团任战地记者时,深入敌后,冒着枪林弹雨,出色完成了淮海报社的各项报道任务,并因此荣立二等功一次。
新中国成立以后,家父脱下军装,再次从事文职工作。作为直接与鲁迅先生联系的党的代表冯雪峰先生正在主持鲁迅著作的整理和出版工作,他对家父十分信任和器重,认为家父在研究鲁迅著作、传播鲁迅精神方面能够发挥较大作用,遂在1949年将其从无锡苏南文协调到上海鲁迅著作编刊社。1952年又将家父从上海调到北京,专门负责《鲁迅全集》的编辑、出版和研究。
家父历任鲁迅著作编刊社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主任及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职。在和编辑部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编辑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10卷本的《鲁迅全集》,为研究鲁迅思想、弘扬鲁迅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套《鲁迅全集》的出版,代表了当时中国学术界鲁迅研究的最高水准。
家父在对鲁迅著作的编辑、注释和出版工作中,承担着艰巨的任务,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特别是对鲁迅著作的注释工作,难度极大。鲁迅先生知识渊博,行文苦涩,为了使广大读者能够读懂鲁迅,使广大青年了解鲁迅,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强的精神,家父呕心沥血,可以说他的一生与鲁迅研究紧紧相连,是当之无愧的鲁迅研究专家。
那时,我们尚年幼无知,有时翻看鲁迅著作,就其中的某一句话向家父提出询问,他都能够准确说出这句话在《鲁迅全集》中的某卷、某篇文章,甚至某页上。我们十分惊讶,佩服家父有着超强的记忆力。今天回想起来才体会到,家父在鲁迅著作的研究领域是下了超于常人的功夫的。
“文革”之初,家父即因鲁迅著作的编辑、出版、注释工作而遭到“四人帮”及其爪牙的点名批判,并由此被定为“走资派”,其在鲁迅著作的研究方面遇到极大困难。但是,家父并没有放弃终生的追求,仍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从事鲁迅研究工作。
1973年,家父离开湖北咸宁的文化部“五七干校”,特别受邀来到广西大学工作,为边疆贫困地区培养了大批文学青年,同时,也在广西大学开辟了一片鲁迅研究工作的新天地,而他在鲁迅研究领域中的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延续。家父一边进行教学,一边从事研究,此后陆续发表了《鲁迅早期五篇论文注释》《鲁迅创作道路初探》《鲁迅的爱和憎》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鲁迅研究不断深入。
粉碎“四人帮”以后,家父调回北京,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鲁迅研究工作,并兼任研究生院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为改革开放后的学术界培养新人。与此同时,中国鲁迅研究会成立,家父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学会的各项活动。1983年1月,家父调至北京鲁迅博物馆任馆长,得以再次全身心投入鲁迅研究的工作中来。
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期间,家父充分发挥鲁迅研究专家的重要作用和几十年来从事鲁迅研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积极主持和参与了《鲁迅大辞典》《鲁迅年谱》《鲁迅手稿全集》《鲁迅研究资料》《鲁迅研究动态》等书刊的编撰工作,与其他专家学者一同迎来了又一个鲁迅研究的高峰。
在从事鲁迅研究工作的同时,家父对中国古代文学也曾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撰写有《唐代诗歌》《唐代文学史略》《中国文学史——从屈原到鲁迅的通俗讲话》等著作。他在撰写《中国文学史——从屈原到鲁迅的通俗讲话》一书的序言(即“写在前面”)中明确指出,这部专著的目的就是要向广大民众普及中国文学史的基础知识。而在这些基础知识中,宋代文人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民族精神、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是应该特别加以强调的。
在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过程中,家父把侧重点放在了唐代文学和唐代诗歌上。而在唐代诗歌的研究中,他又特别偏重于对诗圣杜甫的研究,先后编纂出版了《杜诗今注》《杜诗便览》《杜甫词典》《诗圣杜甫》等专著。
家父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中,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郭绍虞、启功等诸位先生交谊深厚,并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特聘为兼职教授。
20世纪60年代,家父在主持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的工作时,曾约请郭绍虞教授主编了一套《中国历代文论选》,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启功先生得知家父多年从事杜诗研究,特别书写了杜诗“秋兴八首”赠予家父。
此外,家父还创作了两部历史小说,一部是《雨霖铃》,以杨贵妃为主角。这个题材的选定,是因为鲁迅先生当年曾经想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为主线来创作一部历史小说,而鲁迅先生的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家父的创作是为了完成鲁迅先生的一个遗愿。
另一部小说是《小天堂的毁灭》,小说虽以太平天国运动为背景,纪念的却是老领导和老朋友冯雪峰先生。正如家父在书中自序所言: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一些人和事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但也有一些人和事,却久久不能忘怀。过去没有忘却,现在没有忘却,将来大概也不会忘却,仍时时萦绕在心头”。
家父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在他的有生之年从未有一天离开过书桌。同时,他也是一位温良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爷爷、阿公。在家里,他总是笑眯眯,一切事情都由母亲做主,当母亲询问其意见时,他常常会说,你看着办吧,听你的。家父的所有著作都是母亲题写封面书名。
我们小时候,遇到冬天下大雪,家父总是将我们兄弟姐妹五人从热被窝里赶出来,带着我们去景山公园爬山。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家父从未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责骂过我们,而是更注重教导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家父曾经一直资助家乡的侄儿读书,直到他完成学业。孙辈的孩子们常在他的书房里游戏大战,甚至在他的书桌下面钻来钻去藏猫猫,他没有丝毫怒意,连头都不抬继续研究著述,表现出无比的慈爱和超凡的定力。
家父的突然离去,给我们带来万分悲痛和无尽思念,哀自衷肠,痛彻胸肺;思尽肝胆,绵绵不绝。淮水滔滔,沭河荡荡,就像是我们对家父的思念之长。松柏挺拔,傲雪凌霜,就像是家父远去的身影坚毅无比。让我们的思念就像那沭河的水,奔流不竭,绵远悠长。家父安息吧,我们会永远怀念您。
(写于2016年11月)
士菁,请慢走
2016年10月25日凌晨,98岁的王士菁先生安详辞世。这位一生从事鲁迅研究工作的学人,对鲁迅先生充满了敬仰与热爱,以弘扬鲁迅精神为己任,不辞劳苦,孜孜以求。悲痛之际,王士菁先生的夫人及子女分别为本版撰文,用满含深情的文字缅怀坚韧质朴的爱人、博学慈祥的父亲。
作者:杨立平
你在黎明之前,四顾无声的时刻悄悄舍我而去。对于我,不啻晴天霹雳!我无法接受,也无力接受。哭你摇你,你竟无动于衷,自顾自不回头地走了。你曾否想到,未亡人因回天无力,伤心欲绝?儿孙们因从此见不到你慈祥和蔼的笑容,听不到你语重心长的教诲,而悲痛不已!
王士菁夫妻(摄于1951年) 资料图片
回想过去,我们相依相守相濡以沫,半个世纪有余。“文革”期间,你曾受到“四人帮”的污蔑,随之而来的是无数次的折磨和屈辱,直到1969年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批斗仍未停止。在干校期间,你被勒令白天在水田里赶水牛耕田,晚上回驻地接着在批判会上挨批斗。你被派到厨房里当伙夫,劈柴、烧火做饭。在下厨时,你曾为怀念那只患难之交的水牛,作过一首诗。到后期,各种污言秽语、莫须有的罪名,继续劈头盖脸地砸在身上,使你痛不欲生。
此时,我们原来和睦、团聚的一家八口人,被“文革”的浪潮冲得四分五散。
1973年,你和部分干校同志被下放到广西南宁,受聘为广西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虽然远赴边陲,远离宣传鲁迅的专职岗位,但你仍以宣传鲁迅为职责,仍不忘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宣传鲁迅。你在中文系专门设立研究鲁迅的小组,用鲁迅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并希望由此播下种子,使鲁迅精神得以在西南边疆代代相传。
这时因为我们身边无子女照顾,按当时政策,可以调一个子女陪伴身边,于是我们申请将远在东北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二女儿调来,随侍左右。
直到“文革”行将结束,曙光初现,晦气消散。1976年,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同志曾向中央申请,调你回京主持完成《鲁迅全集》的再版工作,但被“四人帮”以“请隐士,举逸民”为由阻止了。1979年初,你才被批准调回北京,但由于种种阻挠,不能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原职。后来被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仍从事鲁迅研究工作。
1983年1月,北京鲁迅博物馆李何林馆长在他离休时向上级领导申请,调你到鲁迅博物馆接他的班,任馆长,直到1988年离休。你在鲁博任职期间,有一次出差到上海,借此机会,你到上海虹口公园鲁迅先生墓前祭拜。在公园里偶遇一青年,攀谈中,得知他崇拜鲁迅多年,并曾潜心研读鲁迅著作,希望有机会从事鲁迅研究工作。你回北京后,立刻设法将他调到北京鲁迅博物馆,专门从事鲁迅研究。
回想当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与多国建立外交关系。你曾被派到印度和越南,作为睦邻的友好使者,在异乡努力完成任务。后来,还曾有机会被派去英国,你婉辞了,自愿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志。当时,这种美差别人求之不得,你却认为自己已出国两次,应该把机会让给别人。文化部领导齐燕铭同志熟知你的为人,曾给你提过一副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真是一语中的。你几近百岁高龄的一生,也为这句话作了很好的佐证。在当今追逐名利的社会中,这种品质更显难能可贵。
你从上海调到北京,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成立的鲁迅著作编辑室当室主任,领导主持新版《鲁迅全集》(十卷本)的编辑、出版工作,同时期还出版了鲁迅著作的单行本。
无论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著作编辑室、广西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还是在鲁迅博物馆,你都时刻不忘,不遗余力地宣传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疾恶如仇的高贵品质,并且身体力行。
你就读西南联大四年级时,从密友王均处借阅到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鲁迅全集》(十卷本),你认为鲁迅精神作为一盏明灯,能照亮旧社会的黑暗面,能唤醒被蒙蔽在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于是写就了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中国第一部《鲁迅传》。
在物质生活上,你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平时,书桌上,只要有清茶一杯,伴你工作阅读,足矣。饮食上,粗茶淡饭,食之如饴。衣着上,单、夹、棉粗布衣服可过春夏秋冬。我母亲为你缝制的中山装,虽没有商店里所售的那样挺拔,你也欣然接受,穿着它上班、开会,还曾去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庆招待会。
住房方面,我们和女儿女婿外孙三人同住三居室,每个房间均不足15平方米。一间作为你的书房,另外两间由我们与女儿一家分住,加上家具,十分挤窄。有一次,单位分房,分给你一套四居室,大儿子把申请表带回来,让你签字。你却说,有的新调来的同志还未分到房子,我们有房子住,已经很好了,不肯签字申请。你心安理得,我也就不强求。就这样,你依旧挤在房间角落里的睡床旁,办公看书,自得其乐!
你一生忠于国家,忠于党,忠于职守,对于爱情也忠贞不渝,对于朋友是近君子远小人,你是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你毫无预兆、毫无痛苦地在梦中安然辞世。虽然我对你的骤然离去,感到痛苦万分,无法接受,但也为你无疾而终,不留遗憾,而感到安慰。
请相信,我会以你的高尚情操教育儿孙后代,让他们爱国、爱党、爱人民,忠于职守,做个铁骨铮铮,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人。
《鲁迅全集》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后,他的著述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1938年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出版的20卷本《鲁迅全集》,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鲁迅著作合集,为此后的鲁迅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十卷本) 资料图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鲁迅著作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高度重视,于1950年在上海成立鲁迅著作编刊社,由鲁迅挚友冯雪峰先生主持鲁迅著作的出版工作,王士菁先生在这时即参加了鲁迅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1951年,编刊社并入新成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称鲁编室,由社长兼总编辑冯雪峰先生任室主任,王士菁先生任副主任,继续组织专家学者编辑出版鲁迅著作。
经过鲁编室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1958年出版了10卷本《鲁迅全集》,这是由国家层面出版的第一部《鲁迅全集》,也是第一部带有注释的《鲁迅全集》。这项工作,只是鲁迅著述出版的阶段性成果,尚有大量编辑、出版工作仍在进行之中。这部《鲁迅全集》的出版,为此后各种版本的鲁迅著作(包括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的不断修改和完善,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