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第二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诞生记:做文化与科技的“红娘”

2017-01-22 05:3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做文化与科技的“红娘”

——第二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诞生记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文化与科技,曾经像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轨道上相互对望却互不相干。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在新的领域中相遇,开始了相交相融发展的态势,创造了交相辉映、比翼齐飞的生动局面。继2014年12月第一批公布之后,今年1月,文化部认定公布了第二批重点实验室,这是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局面的生动注解。

第二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诞生记:做文化与科技的“红娘”

第十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观众在观看机器人舞蹈表演。龙巍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消除文化与科技的隔阂

  文化部第二批重点实验室共12个。至此,两批18个重点实验室已涵盖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文化艺术生产和创作、文化装备设计与研发、文化科技基础性工作、传统工艺研究与利用、文化传播与服务等文化科技的各个领域。

  “我们文化部门搞科技实验室,刚开始时心里是没底气的,数量上也没想搞那么多。”文化部科技司副巡视员赵一红说。

  2016年6月,文化部第二批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启动,一个月时间共申报56个,各地的申报热情超出预料。据赵一红回忆,当时申报工作刚启动,湖北省科技厅、安徽合肥市等就主动找上门来,对重点实验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表示会主动投入资金建设实验室。

  赵一红说,长期以来大家对文化科技关注不够,文化领域科技人才相对缺乏且培养引进人才的途径比较有限,而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恰好为文化与科技的相遇、相交、相融创造了机遇,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消除文化与科技的隔阂。

  打通政产学研用各环节

  文化与科技的隔阂不仅影响了具体的文化生产创作,也影响了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曾经有不少文艺院团跟文化部科技司司长孙若风反映,在剧目创作中遇到的一些灯光、舞美等技术性问题,不知道找谁来解决。

  “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就是要打通政、产、学、研、用各个环节,为文化中的问题找到技术解决方案,为科技找到在文化领域应用的落脚点。”孙若风说。

  正是基于此,不同于理工科的实验室大都以专门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为主,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的参与者中既有科研机构又有企业,还有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比如,数字舞台设计与服务实验室的申报主体为武汉理工大学,而共建单位则有汉凌云交汇软件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虎跃舞台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盛世飞扬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京剧院、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剧百汇院线、红脸舞台网7家单位,涵盖文化科技从研发到应用的各个环节。

  为了推动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文化部对各实验室的支持主要以项目的形式而非直接投入经费。据赵一红介绍,第一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共有6个,而当时文化部提供了5个项目。“能力强的才能拿到项目。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实验室的积极性,有利于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赵一红说。

  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化部重点实验室通过研发先进技术,将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关键技术支持,也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发展新动能。

  书画保护实验室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修复技艺相结合,改进和完善书画保护修复方法,将引领中国书画科学保护和修复的发展方向。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实验室将融合艺术与科学,解决非遗传承和活化所面临的基础性技术问题,促进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推动传统手工业、特色文化产业及生态经济发展。沉浸式交互动漫实验室,专注于虚拟现实技术研发,将促进动漫游戏等观看体验方式及呈现方式的转变,还将对部分文化遗产进行VR影视呈现,力求制作出世界一流的VR影视作品,通过高科技手段传播中国文化。

  “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基本都是依靠科技的引领。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在VR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布局,将为抢占新兴文化产业的制高点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在传统文化产业形态抵制外来文化扩张乏力的情况下,利用文化与科技融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导权,也能够大大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孙若风说。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2日 05版)

[责任编辑:徐皓]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