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作者:程京武(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暨南大学研究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最有理由自信的底气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制度设计、实践道路和精神支撑的逻辑统一。道路决定命运,信心凝聚力量。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我们方能在世界风云激荡中从容前行。
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科学理论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自信从其内在性来说,是建立在理论的科学性基础之上并发生于对此科学性理论认同的过程之中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结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返本开新”的结果。“返本”就是“老祖宗不能丢”,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开新”就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有机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继承。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从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发展成为震撼世界的思想理论体系,成为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学说,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人类的其他思想体系相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回答了破解人类自身发展的难题,规范和引导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道路,为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源于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理念的契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一致,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相反相成”的相通,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更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基于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而形成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整合、创新,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思想,深植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真正成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于问题导向与人文关怀的相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不是抽象、“无人”的理论自负或自大,它是建立在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实践检验为根据,以社会价值为宗旨基础上对发展的信心、信念和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社会的现实观照和对人民利益的高度负责统一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源于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主题和任务的自觉认识和把握。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既不能拘泥于经典理论,也不能照搬别国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什么是民主主义革命、怎样搞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回答了中国革命的目标、道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创造性回答了如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问题,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围绕如何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探索出了一条以苏联为鉴,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成功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全部实践,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源于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立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执着诉求。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归根结底是为了人而不是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升华是为了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实践的不断深入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为最高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主体、利益主体和评判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始终立足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发展宗旨;始终以中国人民的判断为衡量标准,而不是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以民为本,在其历史的起点和终极意义上,把人的存在和发展视为社会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尺度,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正因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掌握,从而凝聚一切积极力量,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自觉和力量所在。
融通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于和而不同与兼容并包的逻辑一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又必然会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植根于中国大地,形成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又充分吸纳借鉴当代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谋划发展、引领中国进步。它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种发展道路、一种发展模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从而在共建共享中推动一种包容性的发展,实现自信与他信的积极互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源于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民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国家发展道路,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了全新的“标本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苏联模式和东欧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模式,更不同于北美模式和西欧发达国家模式,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从思想内容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凸显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范畴、原理和规律,作出“中国特色”的概括和表述,又积极地推进改革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得以具体化。从发展定位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突破了历史发展线性决定论的僵化模式,既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又不把自己的道路作为唯一正确的模式去剪裁其他国家的发展。“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和成就使当今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源于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了当今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理念,其影响远远超越了中国的国界而具有了世界意义。从理论上说,在“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嚣尘上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道路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解答了如何维护人类发展道路多样化的世界性难题,为世界各国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样本。从国际影响说,在“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思路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托独特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展示出应对人类共同发展问题和人类文明进步问题的从容和自信。正如俄罗斯学者所指出:“中国的成功具有巨大的国际意义,让人们有信心解决本国的问题。”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也因此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具有无比坚强的民心基础,这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自信的底气所在。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